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影視編導潘軍日前應邀現身無為舉辦文學講座。2017年,60歲的潘軍從久居的北京回到家鄉安慶潛心作畫和寫作,畫室齋號“泊心堂”。日前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專訪時,潘軍說,他不寫有意思有意義而是要寫有意味的小說,而說到畫畫這件事,潘軍直言,文人畫并不是文人畫的畫。
好的小說作家只能寫一半
已經十年不寫小說的潘軍,回到安慶之后又應約稿寫了四個短篇和一個中篇,分別發表于《人民文學》《安徽文學》《作家》《山花》和《江南》。其中《人民文學》上的短篇《泊心堂之約》,打入“2018年中國小說排行榜”。“我個人比較喜歡《山花》上的那篇《斷橋》,有朋友說延續了先鋒小說精神,我后來根據這個短篇改了一個同名話劇。《安徽文學》上的那篇《電梯里的風景》,很多人沒有看懂。以為是寫勵志的故事,其實我寫的是一個妓女的尊嚴。有位美籍華人倒是看明白了,正和我商洽電影版權。”
“這幾篇小說,讓我感到踏實的,是它們的不同姿態,各有各的寫法,很難看出出自同一作者之手,這似乎印證了,我作為一個小說家的素質不曾丟失。我很欣慰。”潘軍認為,不同的題材應該有不同的寫法,“形式和內容應該是這樣的關系,甚至形式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如同我們用高腳酒杯喝紅酒,用紫砂壺沏烏龍茶。小說是用語言造型的藝術,好的小說,作家只能寫出一半,另一半是由讀者完成的,如同茶和水的合作。我寫不了有意義的小說,我也不屑于寫有意思的小說,我想寫的是有意味的小說。不過,我一直認為我最好的小說沒有寫出來。”
文人畫的境界是人的境界
“其實寫小說之前,我就是學畫的,完全靠自學。這些年用于作畫的時間太少,現在可以圓夢了。”新出的畫冊《泊心堂記》收入了潘軍的百余幅繪畫作品,在業內頗受認可。
潘軍自認作畫有票友心態,“票友的優勢是不懼業內批評,也可與行家過招,但沒有舞臺,也不向往舞臺;沒有舞臺也就沒有包銀,沒有喝彩,這種心態最好。”
“黃公望晚年的《富春山居圖》,那種隨意的勾勒與點染,已達自然渾成化境,筆簡而氣壯,筆不周而意周;從前看齊白石,不覺得妙,如今讀來,妙不可言,知道了一種大巧若拙的美。但凡文學藝術創作,樸素的美終是大美。”在潘軍眼里,文人畫與文人的畫是兩碼事。
在潘軍看來,文人畫的精髓之處,是主張讓中國畫進入到一個詩、書、畫、印相通交融的境界,“陳師曾在談到文人畫的要素時這樣指出——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可見,這已經不是畫的境界了,而是人的境界。”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