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河法院的50名特邀調解員已經全部進入調解崗位。7月7日早上9點,在微信征求了當事人的同意后,特邀調解員丁先鳳來到合肥市包河區人民法院家事調解室,在家事調解員唐艷梅的指導下,順利登陸調解平臺,又通過微信教會原被告用手機登陸調解平臺,成功實現三方連線。
7月9日,《安徽法制報》頭版對此進行了報道。
以下原文:
模范調解員隔空“共情”化糾紛
多元解紛“織密”法院訴訟案件過濾網
“聽得清楚嗎?能看得見我吧?我們可以開始談話了嗎?”第一次通過人民法院網絡調解平臺,與當事人隔著屏幕“拉家常”,身為法院特邀調解員的丁先鳳有些緊張,三連問好像也是在給自己一個開始的訊息。7月7日,早上9點,在微信征求了當事人的同意后,丁先鳳來到合肥市包河區人民法院家事調解室,在家事調解員唐艷梅的指導下,順利登陸調解平臺,又通過微信教會原被告用手機登陸調解平臺,成功實現三方連線。
這是一個分家析產的案件。年過六旬的原告張某,將唯一的兒子、丈夫的哥哥和3個妹妹告到法院,要求對自己和離世丈夫共同所有的一套50平方房產進行產權分割。
不是要求全額獨占,也沒有在訴狀中歷數被告的不堪,以丁先鳳的調解經驗看,這不是矛盾糾紛,應該另有隱情。張某是上海知青,2015年丈夫馮某離世,就長期在上海照顧90歲高齡的母親。6月29日,剛接到訴前調解的委派,丁先鳳便帶著疑惑與張某取得了聯系。如其所料,張某沒有和這么多被告鬧翻,只是想把唯一的住房賣掉,回上海居住。結果因為婆婆比丈夫馮某晚離世1年,房產權屬便依法多了兒子以外的其他繼承人。這些“繼承人”遠在上海生活,都已年邁,雖沒有要分割房產的意向,卻也不積極配合。
視頻里,丁先鳳和張某說起知青生活,聊起當下困難的經濟狀況,張某禁不住流淚了。在視頻另一端的兒子多數是沉默的。
從事社區工作,進行基層調解30多年,作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的丁先鳳很善于拉近調解對象的心。但是隔著屏幕,她總在嘗試更合適的語氣和動作,時刻關注屏幕那端當事人的表情變化,期待能捕捉到更多利于調解的信息。
這是丁先鳳受聘為包河法院特邀調解員后處理的第一個案件。常年調解社區里的家長里短,丁先鳳對于處理家事案件有著天然的“熱心腸”。通過電話、微信,與身在上海的多位被告溝通案情,說明原告的現實情況,甚至分析合肥房產價格。“我從早上聊到中午,當天下午,馮某的哥哥、妹妹們就主動去公證處辦理了放棄繼承權的公證書,還坦言,接受了一堂深刻的家風家教課。”此刻,視頻那端的張某忙不迭地感謝,原本的分家析產,成了“產權確認”。
時近中午12點,丁先鳳還在電腦前,計算張某的兒子應得份額。
當天上午,與她同樣忙碌在包河法院多個調解室的,還有10多位特邀調解員。
吸納更多調解“能手”,盡量豐富“多元解紛”成員,不斷加密糾紛訴前過濾……在基層法院民事案件持續攀升的形勢下,“借力”已經成了法院必然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