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大院里的孩子們聚在一塊兒,除了玩泥巴、打彈子,或者扮成敵我陣營相互“廝殺”,也沒有多少娛樂節目,經常是父母叫著回家吃飯時,我們早已汗“泥”浹背。
在記憶中,初學象棋大約是十歲。對圍棋產生興趣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那時的“中日圍棋擂臺賽”牽動萬人,影響巨大。十分喜歡下象棋的父親,常常約朋友在家里對弈。也許,他觀察到我的大院業余活動呈現“瘋狂狀態”,想讓我的性格有所收斂,常常將我叫到他身邊坐著,看棋!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看棋、下棋。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學會了象棋以后,為了證明自己的智力,盡快讓大人丟掉我“臭棋簍子”的認知,便到處找小伙伴下棋。贏了,喜形于色;輸了,垂頭喪氣。根本沒有尊重對手的概念和涵養。直到中學時,學校組織校園年級象棋比賽——我在晉級賽過程中,戰勝了一位年級象棋高手汪同學,內心狂喜。沒想到賽后,汪同學在班會上謙虛地和同學們說希望我能組織“象棋班級興趣班”,讓大家課后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棋藝。這種延伸棋外的勝負觀和氣質,給我留下極佳的印象。從那以后,我的棋風開始由“力戰性”向“攻守兼備”轉變。
在我的大家族中,大伯、叔叔、姑父都是醫務工作者,也都是圍棋高手。直到前幾年,每逢周六或周日,幾位長輩總是會聚在一起“手談”。他們一壺茶,幾包煙,縱橫黑白世界,笑言勝負得失。那時光,他們忘卻煩勞,淡泊世事,從日升到月明。他們告訴我,要重視圍棋復盤的過程,隱約地透著棋如人生的哲理。對于我來說,陪伴在長輩的身邊,感受著濃濃的親情,也享受著優雅的時光,總是一段愜意!幾位長輩也曾經組成家庭隊,和衛生系統圍棋隊進行過友誼賽,當時,觀棋者眾,氣氛熱烈,傳為一段美談……
如今,樂在棋中的家庭氛圍,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現在已很少找人對弈了,短兵相接,硝煙頓起,不太適合自己的心境;更多的是在網上尋找對手,羽扇綸巾,笑看風云,手談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