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何時認識丁力的,印象里已很久了。那時他還在《淮北日報》任領導。記得有幾次去淮北,朋友相聚,他也在場,給我的印象是話不多、頗有幾分儒雅之氣。后來,他調入省文聯任文學藝術院副院長,我們成了同事。有一次去他辦公室,看到墻上掛著一幅山水畫,眼前忽然一亮(這是對好作品本能的反應吧),便問是誰畫的,丁力說是他的,當然免不了說一些請多指正之類的客氣話。但我卻感到意外。因為在這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是畫家,原以為他調來文學藝術院只是從事行政工作,沒想到他在美術界早已浸淫多年,而且頗有名氣,足見我孤陋寡聞。
打這,我開始注意丁力和他的作品了。據說,他曾就讀于安徽省藝校國畫專業,師從孔小瑜、郭公達、徐欣民、朱松發、張翰等名家,主攻山水,兼攻花鳥、人物。作品多次入選省及國家級美術展覽,并獲得大獎,曾在美、英、日、德等多國及國內多地舉辦過畫展,他的作品也為國內外同行和愛好者所收藏。2016年當選為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丁力的山水畫特點十分明顯。一是構圖上重意境。在他的筆下,無論山形走勢、遠山密林,還是細微處的村落、雜樹、云影、河流等等,都深得中國傳統繪畫的神韻,簡潔大氣,層次分明。遠景有吞吐之勢,氣象萬千;近景則濃淡相宜,意趣無窮,可謂揮灑之間,開合自如,渾然天成。山川之秀麗、意境之高遠盡收畫中。古人云:“筆墨之妙,畫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畫,意在筆先。”丁力深得其中三昧。二是在技法上,筆墨清朗,線條靈動,注重章法,在虛實、疏密和繁簡的統一上恰到好處。正如丁力所言,筆法重在處理好線與面的關系,此乃關鍵所在。正因為拿捏得當,他的畫才有了疏淡清逸、溫潤古雅的意境。從這可以看出他樸素高古的美學追求,這也是我喜歡他的畫的原因所在吧。
丁力的畫路很寬,除了山水畫,花鳥、人物畫也頗為出色。論者云其奇崛有致、推陳出新,擺脫了古典水墨寫意的傳統囿境,別有意境,誠哉斯言。
我與丁力雖同事多年,但由于不是一個行當,平時交往并不多。有時在走廊上見到,打個招呼,問候一下,如此而已。后來我退休了,見面機會更少了,偶爾一兩次小聚,也十分難得。去年國慶放假,丁力忽然打電話邀請我去他畫室看畫。因為喜歡他的畫,便欣然應允。
那天來看畫的朋友不少,多為省內文藝界知名人士,也算是一次難得的雅聚。畫室里擺了丁力近期創作的畫作,約有一百多幅,成果十分豐碩。大家邊看邊議論,都為丁力感到高興,評價也都很高。我注意到,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寫生所作。這類作品,我過去看到的不多,很快被吸引。在他的筆下,淮北鄉村生活風貌栩栩如生,田野、河流、村舍、農家門前堆放的柴草、麥收的景象等等,無不充滿生活氣息,展現了勃勃的生機。這類作品以寫實為主,但也不乏寫意之佳作,而且在兩者結合上,丁力也做了一些顯而易見的有益探索。丁力告訴我,他堅持寫生多年,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作品,并有意以淮北農村寫生作品為主題,專門辦一次畫展。我極表贊成。藝術來自于生活,要想創新,必須深入生活。我寫作多年,對此深有體會,而美術亦同理。丁力一向重視寫生與創作相結合,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并多年來不辭辛勞,努力踐行,實屬難能可貴。
藝術創作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需要天賦,更需要刻苦。作家劉震云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笨人。聰明的人知道找捷徑,怕繞遠怕做無用功;笨的人不知抄近路,最笨的方法是把所有的路都走上一遍,看似無用功,卻能夠找到真正要去的地方(大意)。我覺得無論搞文學,還是搞藝術,還是做笨人的好。因為生活是公平的,任何付出都會有回報。從這個意義上說,笨人才是最聰明的。我想丁力大體也屬這類人。他行事低調,很少炒作自己,也不會像某些人王婆賣瓜似地滿世界聒噪,讓人生厭。他埋頭于藝術,以作品說話,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前行,我相信他的努力一定能找到“真正要去的地方”,并取得更大的成就。(本文縮略圖源自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