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
沉浸式感受各類文化遺產的魅力之后,將如何告訴友人們?民間高手總是創意澎湃、各有文案。當文化遺產走出田野、走向“殿堂”、走近青年、走入生活,自覺而自發形成的一股新的潮流便開始了。
劃龍舟迎端午 陳彬/攝
何以“潮”,源于深厚的文明積淀。
復原古代文獻中立表測影的天文實踐,是不是很“潮”?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去年曾舉行大型考古天文科普學術活動,在凌家灘仰頭“觀星”,躬身是五千多年文明的土地,那一場天文科普網絡直播,引來天文愛好者和文博愛好者的雙重關注。
代表人類文化歷史的遺跡、建筑、美術藝術、科學技術、文學、音樂、民俗等各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連接古今、傳承文化。由此,積淀了幾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潮”的創造提供了深厚營養。
歷史文化遺產的“出圈”與“跨界”之旅,遠比大眾的預判更為豐富多樣,甚至令人驚喜連連。以現代視角洞察文化瑰寶歷久彌新的價值,已經不再是簡單“復刻”某個文物的形象,而是以各種形式和手段不斷帶領大眾探究悠久故事背后的來龍去脈,抵達更為系統全面的文化認知。
從前“潮”,基于相通的審美理念。
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漆木耳杯殘片上有秦國風格的文字,而秦東陵出土的漆豆則是楚人更為偏愛的漆器用具。看來,美好的物件從不在意是否“朝秦暮楚”,而能夠共同流傳千年。為什么呢?很多文物本來就是經過時光的考驗而留存的精品,不僅有歷史價值,還有藝術價值、科技價值。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伴隨著制造業的不斷升級,創新創意再創造,形成貼近生活的新的物質產品,且能夠引發審美共鳴,古已有之。
近年來,在音樂、美術、建筑、服裝、美食、日用品等各個方面,出現了很多將文化元素、文物形象巧妙融入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各類產品。“國潮”的熱風,吹熱了文旅市場,吹響了東方美學。
當下,年輕人力捧“國潮”,淺層次解讀,關乎產品外在品質與個性價值;深層次探究,“國”字,才是審美趨同的真正原因。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正是潮流的底色。
“國潮”之興起,是為大眾之通識,也面向學問之探究。
安徽博物院先秦青銅“路由器”的網絡熱度不亞于楚大鼎,其文物名稱為“西周云紋銅五柱器”;山西博物院有位商代“呆萌的戰神”,其名為“鸮卣”;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說書老漢”,令人笑不活了,其名為灰陶說書俑。
“文物有意思”,是近年來很多文博節目的呈現思路。由此,“明星文物”多了,帶動通識性知識的傳播;二次創作火了,變“高冷”為“潮玩”。積累千年的文化遺產在與新時代的碰撞中,被具化為年輕人的詞匯體系,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當然,永遠不要為了寫文案而寫文案。給予古老文物的清辭麗句,流淌在筆端之豐盈,是因為文化本身之絢爛。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提供構建中國文化符號的實體形態。而當下謂之“國潮”,或集合了文化符號、傳統技藝、美學精神、制造業、文化產業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其流行代表了傳統文化的回歸,又何嘗不是國力國運的體現呢?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