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杭州市蕭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報》在網上流傳。簡報顯示,蕭山區發生了今年首例狂犬病例,患者是一名初二女生姜某。目前,女孩在PICU治療中,處于腦死亡狀態。
據疾控中心簡報介紹,11月6日,女孩晚餐后出現右手發麻感覺、疲乏等不適等癥狀,但未引起重視沒有就診。8日凌晨2時,女孩嘔吐2次。8日晚,女孩于家中嘔吐,并伴有嘔血、大量出汗、畏光等癥狀。13日,女孩開始逐漸昏迷。隨后病情不斷惡化,目前已處于腦死亡狀態。家屬稱,女孩幾個月前曾被自家狗咬傷過。
簡報中介紹這個家庭兩次從外帶回狗。患者今年3月曾外帶回一只流浪狗,因4月出現亂吠咬籠子等異常情況,持續約2天后,將該犬丟棄不知去向。女孩家屬否認女孩被該犬所傷。
今年5月,女孩從朋友處帶回一只小狗飼養,9月該犬曾咬傷其弟弟,弟弟及時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女孩曾向家長說起自己在7月也曾被該犬傷過,但未予以重視,也未處理傷口,未就診和注射狂犬疫苗。目前,該犬已被丟棄,不知去向。
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女孩腦干功能衰竭,家屬仍未放棄。
不少網友質疑女孩的家人“重男輕女”,認為只帶弟弟打狂犬疫苗而沒有帶姐姐打,導致姐姐腦死亡。
疾控中心:不存在重男輕女
15日,杭州市蕭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防科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不存在重男輕女。“女孩病重期間,家長和醫院都是不遺余力去救治。重男輕女無從談起”。
關于女孩沒有接種狂犬苗一事,該工作人員認為女孩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是缺乏這方面的常識,小學初中生可能不知道被動物咬傷抓傷暴露之后需要打針;二是,家長忙于工作可能也沒發現。”
女孩父親:當時未發現傷口
孩子父親告訴澎湃新聞,弟弟被小狗咬傷后打了狂犬疫苗,姐姐之所以沒打疫苗,是因為當時并未看到傷口。“孩子當時跟奶奶提到過。她被咬兩個月后才告訴了家長,就是狗舔了一下,看不到傷口。”
馬上評:
別讓“重男輕女”模糊了這起悲劇的焦點
種種回應標明:截至目前,還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女孩父母“重男輕女”。網上的一些聲音,更像是一種針對假想敵的泛道德化指責,是一種“空對空”。但它帶來的后果卻可能是真實且嚴重的。
一方面,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僅憑“弟弟及時打了疫苗,姐姐未打”,就給孩子父母貼上“重男輕女”的標貼,不啻為對這個正遭遇打擊的家庭的二次傷害;另一方面,這樣一種走偏、歪樓的輿論反應,模糊了狂犬病案例通報的焦點,弱化其警示和科普意義。
目前,關注此事應該聚焦兩點。
一是公眾對狂犬病的認知還不夠。女孩家養過的兩只狗,一只是外面撿的流浪狗,一只是從朋友家帶回的,很有可能都沒有注射狂犬疫苗;女孩被咬后沒有及時告知父母;告知后又沒有引起及時足夠的重視……這些細節,都透露出,這家人沒有掌握基本的狂犬病常識,沒有足夠的重視。這提醒我們,需要加強狂犬病相關知識的宣傳,通過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的科普,讓大人和孩子掌握基本的“保命”意識和能力。
二是對于流浪狗的管理要加強。簡報里說,女孩家的兩只狗,最后都是“被丟棄,不知去向”,這難免讓人擔心。好在疾控部門已采取措施,包括指導家屬對周圍環境及污染的場所和接觸過的物品消毒、焚燒;要求涉事街道政府對流浪犬進行撲殺、消毒深埋;對家養犬加強登記及健康狀況調查,倡導疫苗接種;對附近居民近三個月內有被犬貓等動物抓咬傷者,通知及時接種疫苗等。這些做法不能是一時一地的,應該為其他地方借鑒推廣,常態化執行。
不可否認,“重男輕女”的落后觀念在一些地方確實存在,公共輿論對此保持警惕和批評是好的,是社會文明的體現,有利于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但不能忘了,對于“重男輕女”的指責,必須建立在堅實的事實基礎之上。任何想當然的“貼標簽”式批判,不僅無助于社會觀念的改善,還可能制造不可控的傷害。在這方面,我們有過太多教訓。
也要指出的是,“重男輕女”輿論的形成,與信息傳播過程中,簡單將“姐姐未打疫苗腦死亡”和“弟弟及時打疫苗無礙”強行關聯對比有關。這提醒網友,接受網絡信息,不能“看了標題就發表意見”,多點耐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再說話不遲;二則,相關信息發布應盡可能避免引發誤讀,該披露的關鍵信息不能缺席。
女孩的不幸,作為監護人的父母,說完全沒有責任,可能難以服人。但具體是何種責任、多大責任,是主觀故意還是疏忽所致,所導向的結論差距巨大。合理有度地發聲,是法律的要求。對身遭不幸的人少點空洞的責難,多點真誠的體恤,是人性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