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安徽省宿州市統計局發布了該市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至此,安徽16個省轄市上半年經濟數據全部出爐。
從統計數據看,安徽有10個省轄市上半年GDP增速達到或超過了5.6%,總體上呈現政策效應加快釋放,生產供給較快增長,內外需求穩步改善,新動能新活力持續增強等特征,“穩中有進”成為各市發展的關鍵詞。
然而必須直視的是,部分行業、部分領域依然承壓,實體經濟依然較為困難,擴大內需仍需加力。安徽各市經濟總量兩極分化依然較大,少數省轄市增速偏慢,面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瓶頸,亟待發掘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空間。
蕪湖表現亮眼
翻開上半年安徽各市的經濟成績單,合肥毫無懸念地以6514.7億元位列榜首,增速6.0%,領先第二名蕪湖近4000億元。
在合肥的經濟體量中,汽車和平板顯示產業支撐明顯,增加值均增長20%以上。上半年,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連續20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再看蕪湖,以2595.62億元的經濟總量位居第二,增速6.4%頗為亮眼,是16個市中唯一一個實現“總量不低、增速較快”的市,也是上半年GDP千億以上城市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市。從發展結構看,工業經濟成為蕪湖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上半年蕪湖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23.2%,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增長16.7%。
阜陽、安慶、馬鞍山、亳州、宿州、蚌埠、六安、宣城8個破千億市中,有安慶、馬鞍山、宣城3個市增速“破6”,其中,馬鞍山以6.3%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體現了該市轉型發展的顯著成果。
再看排名靠后的幾個城市,黃山經濟體量最小,增速相對全省最快。淮南、淮北這“兩淮”增速偏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說明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面臨較大壓力。
強勁的向“新”力
空中“飛的”在合肥駱崗機場進行場景實驗,蕪湖的奇瑞新能源汽車生產車間如火如荼,馬鞍山的圖靈小鎮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算力支撐……在安徽2025年上半年的經濟答卷中,創新成為最鮮明的底色。各市以差異化路徑培育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工業經濟“含新量”持續攀升。
搶占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合肥今年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2%,較一季度加快12.5個百分點,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培育壯大。
在合肥的生產線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正在改寫“安徽制造”的內涵。從生產端看,上半年合肥的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鋰離子電池、光電子器件、充電樁和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23.7%、40.7%、52.7%、58.4%、1.2倍和5.7倍。
創新雨露滋養下,安徽的產業森林愈發枝繁葉茂。
今年上半年,蕪湖新能源汽車產量猛增63.2%,鋰離子電池增長71%,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19.9%。這些數據背后,是蕪湖向“新”而行的戰略轉型。
蕪湖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5.8%,成為名副其實的“壓艙石”。值得注意的是,其規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達43.6%,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62.9%。
區域創新版圖多點開花。以銅陵為例,今年上半年,該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5.9%,高于全部規上工業19.2個百分點,快于全省2.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5位,促進該市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落實落細”各項政策
下半年,安徽各市該怎么干?
“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了分析研判,就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作了部署。
國元證券研究所所長湯靜文認為,從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來看,宏觀政策的著力點已由“用好用足”轉向“落實落細”,更加注重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更加強調政策落地與效應釋放。同時在外部環境逐步明朗的背景下,提升政策的靈活性與前瞻性。不排除下半年在經濟面臨壓力時,中央將適時出臺增量儲備政策。
本次會議強調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再次強調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湯靜文認為,這些表述均指向同一目標——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遏制地方產業低水平重復布局,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壁壘,提升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與整體配置效率。
因此,對于安徽各市而言,下半年要用足用好國家及省出臺的各項政策,落實落細政策措施,加速釋放政策效應;進一步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江淮觀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