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年前,30歲的王雙雙強忍悲痛幫去世的丈夫完成捐獻器官的愿望,為5位患者帶來光明和重生(2020年6月2日大皖新聞進行了報道)。如今,她生活如何?“在吃、穿、用上,別人孩子有的,我家的孩子也都要有。”王雙雙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雖然打了4份工,不過都能統籌過來,讓她更高興的事,小孩都懂事,一樓墻上貼了40張孩子們的獎狀,當地鎮村也給予一些幫助,相信家一定會越來越好。
60歲老人理發只收3元
記者近日來到阜陽市潁東區正午鎮,王雙雙的家位于村口,二層樓房,獨立小院,院門前筆直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見到王雙雙時,她正在屋里給一位阿姨理發。記者看到室內理發用具一應俱全,理發室外的墻上還掛著寫有“銀發沙龍”字樣的匾牌。她告訴記者,這是村里的定點理發室,只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來理發,只收3塊錢。王雙雙邊說邊給老人理發,臉上一直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送走理發的老人,王雙雙向記者介紹起自己這些年的變化。她說,張良才去世的時候,他們的大女兒10歲,二女兒7歲,最小的兒子只有1歲多點。“剛開始的那段時間是最煎熬的,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就會胡思亂想。當時,內心也非常清楚,我是這個家唯一的頂梁柱。如果我倒下了,我的婆婆也難支撐下去。”于是,在她大睡了一天后,決定振作起來,承擔起撫養3個孩子的重任。
4份工可以統籌安排好
為了讓自己每天忙碌,沒有閑暇時間亂想,王雙雙和婆婆商量后,重新把以前丟下的手藝拾了起來。“我老公活著的時候,我們倆經常外出做司儀主持,在當地也算有點名氣,我又重新做起了司儀主持。另外,我以前會理發,便把院門旁的這間屋子收拾了一下,搞了一間理發室。”
“我現在一個人做了4份工作,理發只是我日常工作中的一項。”王雙雙說,除了理發,她還在家接服裝訂單,當司儀主持,并在村里做一份保潔工作的公益崗。不過,這些工作可以統籌安排掉。
“在孩子上學時,我每天7點之前做好飯,飯后再把3個孩子分別送到學校和幼兒園。”王雙雙說,安頓好孩子們后,有來理發的村民,就接著理發,如果沒有,她就在屋里做服裝加工。到了下午,就去村里公益崗參加勞動。
打工收入可以供家里開支
記者隨著王雙雙來到一樓,只見沙發上和里屋的床上,堆放著捆扎好的服裝半成品。王雙雙說,這些都是她新接的訂單,有1000多件。要是白天忙,就在晚上去做,基本上三五天就可以做完。“晚上都是忙完家務后開始做,做完休息。”
王雙雙告訴記者,這類服裝訂單加工費用是一件四毛錢,在訂單充足的情況下,一天可以收入80-90塊錢。加上理發、司儀主持和公益崗的收入,基本上可以裹住家里的開支。
王雙雙說,自己和婆婆像親母女倆一樣,相互依靠,相互支撐著。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婆婆每天騎電動車近半個小時到一家醫院做保潔。“中午下班后,她還到醫院的食堂做了一份兼職。”
家一定會越來越好
王雙雙說,自己所有的付出就是想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在吃、穿、用上,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的孩子也都要有。我不想讓她們幼小的心里有自卑感。”
讓王雙雙引以為豪的是,在一樓的墻壁上,張貼著40張獎狀。“這些都是大女兒和二女兒的。她們倆年齡大點,稍微懂事了一些,學習也比較努力,放學后還會主動幫我做點家務。”王雙雙告訴記者,她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苦,所以只要孩子們好好學習,再苦再難,她都會全力支持。“孩子努力,婆婆努力,我沒有理由不努力,我相信,在一家人共同的努力下,這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大皖新聞記者 王振宇 通訊員 韓振 攝影報道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