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944年2月,年僅13歲的胡文藻參加新四軍。幾個月后,機智勇敢的胡文藻和一位老偵察員一起圓滿完成了送信任務,還從偽軍手里繳了兩支槍。在部隊期間,胡文藻當過偵查員,剿匪便衣隊隊長、警衛班長,排長等,榮立過三等功三次,獲得過“剿匪模范”榮譽稱號。
6月20日下午,在合肥市廬江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里,大皖新聞記者采訪到了94歲的胡文藻。
13歲加入新四軍,是大家喜愛的“小鬼
1931年6月14日,胡文藻出生于湖北省蘄春縣檀林鎮大王山。大王山位于鄂皖西南交界的湖北蘄春山區,山川美麗,物產豐富,是新四軍游擊隊活動的要地,也使當地群眾更多地接受到革命教育,“知道打日本鬼子,保家衛國,自愿參加革命隊伍。”
胡文藻年幼時,父母突然故去。隨后,胡文藻來到了生活條件還不錯的大伯家生活。
大伯是一位支持革命的開明人士,他的家成為當地新四軍開會的地點。胡文藻白天幫大伯家放牛,晚上就經常跑到新四軍開會的房間玩。
新四軍在當地的主要工作有兩點:一是發動群眾,組織青年參加新四軍;二是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爭取地方士紳支持新四軍,解決軍隊槍支彈藥和物資嚴重不足等問題。
耳濡目染之下,胡文藻萌生了參加新四軍的念頭。在幾經申請之后,1944年2月,胡文藻如愿加入新四軍。雖然胡文藻才13歲,但他干事麻利、機智勇敢,很快大家都喜歡上了這個小同志,親切地喊他“小鬼”。
胡文藻回憶,“當時參加的是新四軍沿江縱隊,跟老偵察員陳克潤后面搞偵察工作。”
圓滿完成送信任務 還繳了敵人的槍
1944年下半年的一天,胡文藻接到參加新四軍后的第一個任務——上級安排陳克潤和胡文藻把一封信送給桐山沖的新四軍第5師某部政治委員鐘子恕。
老人講述戰爭年代的戰斗場景。
兩人喬裝打扮成當地山民的模樣,胡文藻把信藏在衣服領子里就出發了。“沿途要經過日軍的炮樓、碉堡,這些地方敵人封鎖得很嚴,如果暴露了非常危險。”胡文藻向記者介紹說。
路上,兩個偽軍走過來對兩人喝道:“站住!干什么的?”陳克潤有外地口音,怕他說話引起敵人的懷疑,就按照事先約定裝扮成啞巴。胡文藻上前說道, “我們去桐山沖走親戚,”然后指著陳克潤說,“這是我哥哥,他是個啞巴,不會講話。”
偽軍聽了以后半信半疑,繼續糾纏不休。這時,胡文藻看到路邊有家小飯店,就靈機一動,稱早上沒有吃飯,現在肚子餓了,要去飯店買東西吃。
胡文藻兩人進了飯店,兩個偽軍也跟著進來。陳克潤、胡文藻點了兩碗面,表面上不動聲色,心里卻在緊張思考著如何擺脫這兩個敵人。
滾燙的面條端上來后,陳克潤悄悄給胡文藻使了一個眼色,胡文藻馬上心領神會。兩人同時端起碗,把滾燙的面潑到兩名偽軍臉上。沒有提防的兩個家伙立刻捂住眼睛慘叫連連,陳克潤和胡文藻趁機上前把兩人的槍繳了,迅速從飯店后門跳河跑了。
兩名偽軍跑到門外,找到幫手來追陳克潤和胡文藻。兩人隱蔽在一塊大石頭后面,將槍管露了出來。敵人看到了槍,就不敢再追。陳克潤和胡文藻一溜小跑前往桐山沖,圓滿完成了送信任務。
當時才13歲的胡文藻,第一次參加任務就受到了上級的表揚,“信也送到了,還一人繳了一支槍,做得很好。”
聽到鬼子投降消息 我們高興極了
在敵強我弱的艱苦環境中,胡文藻和戰友在宿松、蘄春、黃梅、太湖一帶山區活動打游擊。
胡文藻回憶,“大多數情況下是白天隱藏,晚上行動。生活艱苦,缺衣缺糧。”有時被敵人圍剿,在深山老林幾天都吃不上一餐飯,只有吃些野果野菜充饑。
“我們和日本鬼子正面作戰少。因為我們的武器太落后了,我們經常是臨時集中,馬上又分散。按照上級指示,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打擊敵人。”
老人聽力不太好,女兒在轉達記者的提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胡文藻跟隨部隊正活動在大別山區岳西、太湖、蘄春一帶。說起當年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胡文藻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哎呀!當時高興極了,大家都高興得很!”
新中國成立后,胡文藻擔任過望江縣人武部軍事教員,潛山縣人武部干事,黃佰區武裝部長。1956年轉業分配到安慶地委,后又分配到太湖,先后擔任過供銷社干部股長、副主任,縣食品公司經理,百貨公司經理,縣農機廠一廠、二廠廠長、支部書記,工業局副局長、局長、黨組書記,最后在太湖縣經貿委黨組副書記崗位上離休。2022年,胡文藻被授予“安徽省第十屆福星”稱號。
2001年和2004年,經太湖縣縣委提議,胡文藻擔任新四軍太湖縣研究會第二屆、第三屆會長。
記者手記: “你們不要為難人家”
這是一次在病房完成的采訪。采訪中聽聞的一件“小事”讓記者久久難以平靜。
據其家人介紹,盡管已經進入鮐背之年,胡文藻身體非常好。多年來,老人養成了早上去公園鍛煉的習慣,每天步數基本上不少于7000。
三女兒胡亞琴介紹,5月24日清早6點多,在去公園鍛煉路上,胡文藻老人被一名騎電瓶車的人碰倒。送醫后,胡文藻在太湖縣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一直高燒不退。6月6日,轉院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胡文藻的三女婿汪平介紹,老人在高燒昏迷中好像懵懵懂懂之中回到了戰爭年代,“不停地說‘沖啊’之類的話”。
而讓人動容的是,老人清醒后的第一句話是,“你們不要為難人家。”在醫院照顧老人的幾位女兒在聽到這句話時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老爸,他遇到事情總是喜歡為別人考慮。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許佳 見習記者 王浩 攝影報道
編輯 方偉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