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7月6日,以"何以中國·茶和天下"為主題的萬里茶道九省(區)網絡直播主題活動第一期順利舉行,安徽、福建、河北、河南、山西五省媒體記者直播探尋"萬里茶路"文化脈絡,大皖新聞記者在直播過程中重走"萬里茶道安徽段的重要節點——位于黃山市祁門縣的茶葉改良場和梅南渡古碼頭,重溫祁門紅茶的發展史。
溝通亞洲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的茶葉之路
萬里茶道從中國福建武夷山,經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向北延伸,途經蒙古國,抵達俄羅斯。全程約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陸路3280公里。
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從恰克圖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干線總長14000 余公里,溝通了亞洲大陸南北方向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區域,并延伸至中亞和東歐等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萬里茶路"。
中國現代茶業科技體系的開端:祁門茶業改良場舊址
在祁門縣平里鎮這片承載厚重歷史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國現代茶業的發源地。二十世紀初,為挽救日益衰退的華茶出口形勢,改良中國茶葉的種植與生產,1915年北洋政府農商部在祁門成立"模范種茶場"。1932年7月,種茶場改名為安徽省立茶業改良場。
如今,祁門茶業改良場還有兩片重要遺存保留下來,一是縣城改良場總部,坐落在茶山公園南側。二是平里遺址,坐落在祁門縣南平里鎮梅南公園旁,當年的大門、車間、操場等一應俱全,舊貌依稀。尤為可喜的是,其中還保留有許多當年進口的制茶機械;不遠處的郭口,甚至完好保存著吳覺農1933年主持開墾的世界首創的條播新茶園。
這里不僅是中國現代茶業科技體系的開端,更是"中國茶葉專家的搖籃",吳覺農、胡浩川、馮紹裘、莊晚芳等七位"中國二十世紀十大茶學家"曾在此工作。他們在茶園科學化管理、茶樹良種(櫧葉種)選育、制茶工藝革命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引領中國紅茶加工技術從傳統邁向現代,其成果當時在世界紅茶研究領域亦居領先地位。改良場興辦的培訓班更是為全國培養了如汪瑞琦、陳繼良等大批頂尖茶業人才。
祁門茶業改良場孕育的"立足實業、銳意創新、艱苦奮斗、胸懷天下"的精神,至今仍是祁門紅茶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如今的祁紅特色小鎮平里,正秉承"改良ING"的進取姿態,在茶業機械創新、5G技術應用及"祁紅+御醫文化+康養"融合等方面持續探索,奮力打造"世界紅茶之都"。
祁門紅茶登上世界舞臺的起點:梅南渡古碼頭
與茶業改良場舊址相距不遠的梅南渡古碼頭,曾是祁門紅茶香飄世界的起航點。
梅南渡位于祁門縣平里鎮平里村,為祁門縣境內最大河流閶江渡口。祁門縣舊為秦末漢初將領梅鋗封地,又名"梅城",渡口地屬梅城南鄉,故稱梅南渡。
祁門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高山蜿蜒,流水潺潺,位于黃山西麓,與天目山脈、武夷山脈并稱為中國三大產茶山脈。享譽世界的祁門紅茶,歷史上通過梅南渡,經閶江自東北向西南由安徽入境江西,并由鄱陽湖進入長江水路出口世界各地,特別是經由漢口,踏上萬里茶道之路。梅南渡碼頭,可謂祁門紅茶登上世界舞臺的起點,也是祁門紅茶踏上萬里茶道之路的起點。
2021年12月,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宣布,基于祁門紅茶的顯著影響力和厚重文化資源稟賦,批準安徽(祁門縣)成為第九個申報省份。
祁門縣以萬里茶道申遺為契機,依托梅南渡等珍稀歷史資源,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實施新一輪復興計劃,讓祁門紅茶從這里出發,再次走向世界、影響世界。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見習記者 胡偉民
編輯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