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陸續有網民及池州市民向大皖新聞記者反映:池州主城區清溪河臨岸水域安裝了許多類似“梅花樁”的木樁,反映者對“梅花樁”用途及后期木樁腐爛是否污染水質提出疑問。
記者獲悉,該項目建設單位為池州建投清溪城鎮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由國有池州建設投資集團全資控股。池州建投清溪城鎮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相關項目負責人馬宇星告訴記者,引起市民關注的“梅花樁”實為池州市城區排水防澇綜合能力提升建設工程(一期)EPC總承包項目中清溪河水域生態修復項目的杉木樁。
據馬宇星介紹,杉木樁施工是保護水生植被群落(挺水植物)的輔助措施,主要作用是存蓄墊層碎石與種植土,防止水流沖刷。碎石墊層因孔隙大、穩定性強、雜質少,具備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既能讓水體自由滲透交換,也利于植物根系及微生物生長,而杉木樁則為這一生態基底提供穩固支撐。
據介紹,該項目施工范圍主要分布于池州主城區長江南路橋至下游清溪河排澇站區域沿岸,距岸邊約100-150厘米的挺水植物適生區,單個杉木樁維護圈面積約15平方米。工程于4月底啟動,預計6月15日完工。
針對市民關心的杉木后期腐爛污染問題,馬宇星解釋:杉木密度低,適合河道軟基環境施工,且天然耐水浸,在潮濕環境中腐爛速度緩慢,符合長期水下使用需求。“從生態角度看,木樁在自然水體中可營造生境、支持生物多樣性,其生態價值遠超過潛在的暫時性水質擾動。”
馬宇星繼續解釋稱,杉木在水體中的腐爛過程極為緩慢,短期內難以釋放大量有機物,且好氧分解耗氧速率低于水體復氧能力,水體的動態平衡機制與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可緩解相關影響。“后期我們將持續關注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確保生態修復工程與水體環境和諧共生。“
大皖新聞記者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