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S36宣城至涇縣高速公路坐落于皖南靈秀的山水秘境中,全長51.27千米,分一期和二期建設。宣涇高速一期已于去年年底建成通車,宣涇高速二期項目主體工程已完成,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建成通車。
項目繞避揚子鱷保護區
S36宣城至涇縣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位于我省涇縣境內,全長11.27公里,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起于涇縣江梓村,跨越G205國道,穿越牛形山、秦坑河等,終點銜接蕪黃高速。
“這條高速最大的亮點就是特別注重與自然協調,仿佛在皖南山區展開一幅水墨長卷。”據該項目施工單位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條“皖南綠脈”將涇縣“宣紙故里”的文化基因融入工程細節,江梓隧道采用“零開挖”技術,洞口景觀以徽派建筑線條勾勒,與山體渾然天成。在隧道洞口設計上以革命老區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為依托,融合宣紙故鄉的文化底蘊,營造水墨涇縣意境,凸顯富有詩意的宣徽文脈和山水秘境;互通區綠化分為“水墨書香”與“桃花潭畔”主題,展現徽派山水意境。
據介紹,該項目以生態為基礎,全線橋隧比達45%,繞避揚子鱷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布設動物遷徙通道12處,利用紅外相機監測生物多樣性。施工中創新應用“泥漿分離改性再利用”技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5%,打造“會呼吸”的低碳公路。
引入“無人攤壓機群”
宣涇高速二期引入“無人攤壓機群”,減少30%人工干預,最大降低生態擾動。“項目采用毫米級管控,匠心鍛造品質。”安徽交控集團宣涇項目辦工程計劃部主管王瀟梟介紹,
該項目引入超聲波橋面攤鋪、路面無人攤壓機群施工技術,路面滲水系數、伸縮縫平整度等指標遠超國標。同時,AI邊坡監測系統實時預警地質風險,上下邊坡線形流暢如自然山脊,實現“車行畫中,路隱林間”的美學效果。
據介紹,該項目實現一年內完成隧道全幅貫通,涉鐵工程、路基橋梁主體工程,創下山區高速建設新速度。截至目前,宣涇高速二期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全力推進房建、綠化、交安、防護等附屬工程施工,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建成通車。
整個工程竣工后,將實現宣城“市縣一小時通達”,并開辟通往贛粵方向的高速新通道,沿線還將串聯月亮灣、宣紙文化博物館、查濟古村、桃花潭等景點和皖南事變革命烈士紀念館、新四軍軍部舊址等教育基地,成為旅游快速通道,對于加快實現安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強長三角互聯互通、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