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中國的主題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在今年的世界睡眠日到來之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融媒體中心的一次數據調查揭示了如今大學生的“困”境,調查發現,熬夜在大學生當中相當普遍。
零點后入睡成大學生主流
“我那段時間因為考試和作業比較焦慮,晚上睡前總是想很多,睡不好。” 安徽大學廣播電視學學生程夢瑤介紹,“然后就想到可以做一個大學生睡眠主題的調研,看看我們學校其他學生平時的睡眠情況是不是也像我一樣。”隨后,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融媒體中心的學生們在本校內展開了問卷調研。
“我們寢室一般是晚上十二點半睡覺,早上九點半起床,是一個晚睡晚起的狀態。” 互聯網學院學生周鈺煒表示,因為他們寢室本學期課表中每周只有一節“早八”,大部分時間有了熬夜緩沖的機會,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熬夜的習慣,難以改變。
而像周鈺煒寢室一樣在晚上12點到1點入睡的學生,在這次數據調查中是最多數,占參與問卷學生的47.37%。此外在本次調查中,有28.42%的人選擇在晚上11點到12點入睡,只有3.16%的人會在較早的10點到11點睡覺,甚至還有4.74%的人會在2點以后睡覺。
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中也提到,52%的大學生會在零點后入睡,更有19%的人入睡超過凌晨兩點。由此可見,熬夜的現象在大學生當中相當普遍。
“我現在在外面實習,一般早上7:45起,晚上11點睡,周末也會因為生物鐘七點多就醒了,但是周末會醒了之后再接著睡。” 法學院學生李想表示。
出于平時學習壓力大等原因,大學生周末與平時的睡眠時間也存在差異。在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融媒體中心的調研中,27.1%的學生認為周末與平時的睡眠時間差異較大,周末會晚睡或晚起3-4小時,還有7.1%的學生差異非常大,周末作息完全紊亂,這也反映著部分大學生們不太健康的作息方式。
睡前“胡思亂想”是導致失眠主因
“我之前因為長期悶在學校,加上比較焦慮成績,還有擔心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就睡得不太好。” 李想表示。對于不少學生來說,睡不好和睡得少一樣困擾。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融媒體中心的調研顯示,有近半數學生認為自己的睡眠質量不佳,40.7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睡眠質量一般,7.8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睡眠質量差。
入睡難、半夜醒,都是睡眠質量差的表現。調查結果顯示,較多學生會在睡前刷視頻以及進行微信聊天,其次是購物、聽音樂和打游戲,較少的人在睡前看書和與家人聊天,極少數人會選擇直接睡覺,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學生的入睡時間和速度。
睡前的“胡思亂想”,是學生們認為最多的帶來失眠的原因,占參與問卷學生的56.93%,也有學生受入睡環境、喝了咖啡和茶飲、入睡時間晚等因素的影響。而在夜間醒來的人群中,29.96%的人是起夜,20.26%的人由于連續的噩夢,17.18%的人由于噪音的干擾,還有2.2%的人因為疼痛。
睡眠不足易帶來情緒等問題
上海曙光醫院安徽醫院腦病二科副主任醫師杜益剛表示,近年來前來診治睡眠問題的年輕人相對較既往有所增加,主要的困擾是由于睡眠不佳,導致第二天工作學習精力不濟,工作容易出錯,情緒不穩定等。
“睡眠不足往往會帶來情緒問題,比如情緒煩躁、焦慮、易怒等。” 杜益剛表示,還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決策能力下降,此外還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帶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風險。
晚睡晚起成為現在很多大學生的睡眠習慣,學生們會通過晚起來補足自己的睡眠時長,但睡眠時長往往和睡眠質量并不能劃等號。杜益剛表示,入睡快、不易早醒、睡眠有深度、做夢少的才是高質量睡眠,高質量睡眠醒后應該感覺身體狀態良好,全身肌肉放松,精力充沛。
“每個人對睡眠的時長需求不同,不需要每個人都睡足8小時。” 杜益剛介紹,“早睡早起,早睡指的是不晚于11點,早起一般不早于6點。當然根據四季季節變化,也需適當調整。黃帝內經強調天人合一,春夏季節陽氣漸盛,應夜臥早起,秋冬季節陰氣漸旺,應早臥晚起。”
杜益剛建議,大學生們應該建立規律的作息,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減少電子設備的使用,同時可以通過睡前放松訓練和中醫療法來幫助入睡。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實習生 程夢遙 張瀟丹 林穎和 胡佳易 魏煜婕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