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Closing the early warning gap together)。那么,安徽氣象部門對早期預警開展了哪些工作?背后有哪些黑科技助力?安徽氣象部門早期預警未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是什么?3月19日,針對大眾關注的問題,記者聯系安徽省氣象部門進行了解讀。
3月19日,晴空下的安徽省氣象臺雷達站。安徽省氣象部門發布的很多預警信息,都來自這里。
經驗做法:預警發布精細到鄉鎮級
據介紹,目前安徽基本建立精密氣象監測系統,地面常規自動氣象站增至3814個、高速公路氣象站網密度全國領先,同時利用天氣雷達、衛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立體監測,天氣雷達距地1km高度覆蓋率達96%,大幅提升了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近年來,安徽省研發多項基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覆蓋短臨預報、中短期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客觀預報方法,初步構建0-60天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預報時空分辨率提升至最高5分鐘0.5公里。
對于市民看到的一條突發性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可能在一周前氣象部門已經鎖定它了。氣象專家介紹,安徽為災害氣象預警發布構建了"13131"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
什么是"13131"?氣象專家介紹,即提前1周初判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時段和強度,提前3天發布災害性天氣定量預報和風險預警,提前1天發布災害天氣預報落區、量級、影響時段,逐3小時發布滾動預報、預警指導產品,涉及的相關市、縣氣象臺提前1小時發布預警信號,觸發標準立即啟動預警"叫應"服務。
此外,安徽升級了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通過對接12379短信、網站、微信、微博、應急廣播等渠道,將預警信息傳播到各級應急責任人和社會公眾,通過應急廣播渠道對接全省16個地市約20萬預警播發終端,開展精細到鄉鎮級的預警播發。
科技助力:強對流預警提前54.5分鐘
合肥是科教名城。安徽氣象預警預報工作背后,有哪些黑科技助力呢?
氣象專家介紹,近年來安徽省建成多波段(S、C、X波段)多體制(相控陣、機械掃描)天氣雷達網,基于流傳輸架構實現雷達數據的"邊掃邊傳",有效提高多波段雷達協同組網時效性,實時提供數十種分鐘級、百米級雷達協同組網產品,實現短時強降水、冰雹、雷暴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全天候監測能力,為早期預警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升級逐小時循環同化預報系統,融合探空、地面觀測、SWAN(短臨預報系統)雷達及GPS可降水量數據,生成的短時預報客觀產品分辨率由3公里提升至1公里;構建天氣形勢分類多模式集成技術,結合深度學習技術優化中小尺度天氣系統識別能力,推動強對流短時預報評分進入全國前5;開發機器學習逐小時動態建模技術和歷史相似時空協同算法,24小時內逐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從87%提升至90%,高溫天氣下最高溫度預測偏差從2℃降低至0.8℃。
一系列預報技術的研發有效提升了預警準確率和時間提前量,2024年我省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89%,強對流預警信號時間提前量達54.5分鐘。
在預警服務方面,利用雙向循環神經網絡(Bi-LSTM)訓練數據集,構建能夠準確標注氣象預警文本的Bi-LSTM-CRF模型(白名單質控技術),在省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應用后,預警信息正確率達100%。研發協議自適配方法,實現了預警信息通過省級應急廣播平臺、16個市級平臺以及所轄縣級平臺的快速發布和秒級響應。
未來目標:構建全鏈條智能化防災體系
那么,安徽在早期預警方面未來將在哪些方向發力呢?氣象專家介紹,未來將會在加強多源數據融合,整合衛星、雷達、地面觀測、垂直觀測等多維度數據方面發力,減少數據盲區。推動發展更高分辨率的氣象數值預報模型,結合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技術優化預測算法,提升臺風、暴雨、強對流等高影響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性。
針對突發性氣象災害(如雷暴、龍卷風、極端強降水),廣大氣象工作者將進一步聚力研發分鐘級到小時級的短臨預警系統,不斷縮短"預警時間窗",進一步延長預警時間提前量。
構建"監測-預警-響應-恢復"全鏈條智能化的防災體系,進一步推動氣象、應急、水利、自然資源、農業、交通等多部門數據共享與協同響應聯動機制,從而進一步增強社會對氣候風險的長期適應能力。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攝影報道 通訊員 李雯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