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安農大農業科學躋身全球頂尖行列:三代茶人接力書寫“安農智慧”

大皖新聞訊  3月13日,國際權威科研評價數據庫ESI最新數據顯示,安徽農業大學農業科學學科首次躋身全球前1‰,成為全國第10所、安徽第2所獲此殊榮的省屬高校。這項突破背后,凝聚著三代科研工作者跨越85年的接續奮斗。

3月14日,在茶學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內,副主任劉廣金向大皖新聞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年均發表SCI論文超百篇,茶學領域高被引論文數量全球第一,近幾年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310項?!皬?939年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起步,到如今構建起完整的茶學學科體系,我們始終在回答同一個命題——如何讓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p>

茶學圣地:SCI及高被引論文數量世界第一

3月13日,科睿唯安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更新,安農大農業科學成功邁入全球前1‰學科行列。據了解,ESI指標是用來評價一所高校(或機構)的科研水平,甚至有機構通過ESI高被引科學家來預測諾貝爾獲獎者。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也普遍把ESI進入全球前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學科數作為建設目標。

大皖新聞記者從安農大了解到,在學校農業科學學科取得重大進步過程中,安農茶學專家學者們的貢獻尤為突出。3月14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探訪,這里不僅是茶學領域全國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更是全國茶學學子們心中的“圣地”。

實驗室學生在做實驗

“目前我們在茶學領域的突出貢獻主要有茶類分類系統國際標準的制定、綠茶自動化加工與數字化品控關鍵技術和設備、茶樹基因組研究和黃茶加工關鍵技術的創新?!睂嶒炇腋敝魅蝿V金向大皖新聞記者介紹,安農大學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于2024年12月獲批建設,實驗室依托學科的前身是1939年創建的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1952年遷至安徽,是全國茶學學科的搖籃。

劉廣金說,實驗室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100篇以上,茶學領域的SCI論文及高被引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幾年主持承擔了310項省部級以上項目或課題,其中包括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和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多項。

回顧安徽農業大學農業科學學科數十年的發展,直至今年首次邁入全球科研水平前千分之一行列,劉廣金稱這是多個重要學術成果在背后主推,“從1939年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起步,到如今構建起完整的茶學學科體系,我們始終在回答同一個命題——如何讓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p>

十年磨劍:從0到1的基因密碼破譯

茶源自中國,這是今天世人的共識。然而在上世紀中葉,國際上關于茶樹的起源卻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印度起源論,一種是中國起源論。后來,在我國茶學泰斗陳椽教授的尋根考據下,他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獻,成功論證了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起源地。

不過,除了文獻考據,茶樹起源地更需利用科學手段進行證明。對此,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宛曉春開始了一項“前無古人”的科研工作——通過解析茶樹基因組,用準確的數據進一步支持中國是茶樹起源地的觀點。

宛曉春教授(右)在茶園(受訪者供圖)

宛曉春是陳椽教授的學生,2008年起,他從零起步開展了解析茶樹基因組的科研工作。然而原始創新何其艱難,由于茶樹雜合度高,基因組繪制工作難度比其他作物更大。在實驗過程中,每一組數據的獲取、每一個機制的解析都是從0到1的進步,僅僅是尋找合適單倍體樣本的途徑就耗費了整整兩年時間,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作為團隊首席,宛曉春教授當時承擔了巨大的壓力?!暗矣钟X得,這件事如果中國人不做,可能會被其他的國家搶先做,作為一名中國茶學科研工作者,是有愧于先祖的?!痹谀牡咕驮谀呐榔饋?,宛曉春帶領團隊成員調整材料篩選工作方向,這一堅持就是10年。

皇天不負苦心人。2018年,宛曉春團隊成功繪制了茶樹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圖譜,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國種茶樹的全基因組信息,并從基因組層面系統解開了茶葉中富含獨特的風味物質之謎。這一重大科學突破不僅為中國茶樹起源地“正了名”,也為全世界茶學研究提供了指引。此后的4年里,該科研成果不僅登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刊,還被全世界學者引用了800多次,這意味著該成果受到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引領推動了茶學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

田間答卷:智能生產線改寫千年制茶史

在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寧井銘看來,學校農業科學學科能取得如今的成績,主要原因是學術與生產實踐聯系更為緊密,“其實我們的論文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并不是頂尖的,但我們始終相信茶學不是書齋學問,是要讓茶農笑起來的學問?!?/p>

據了解,綠茶是我國最受歡迎的茶葉種類之一,產量占我國茶葉總量的65%以上。長期以來,綠茶品質評判依賴感官,加工依靠手工和單機,導致加工效率低、品質不穩定,嚴重制約了綠茶加工現代化水平。寧井銘介紹,綠茶自動化加工的關鍵技術瓶頸是品質控制難以數字化,機械加工又難以實現工序間連續化和自動化?!皻v經十余年的攻關和應用,我們逐漸創建了綠茶自動化加工技術和生產線,并創制了綠茶品質分析儀和茶葉色選機等新型裝備,用數據評茶代替舌頭,讓傳統制茶告別‘看天吃飯’。”

2021年,安徽農業大學在綠茶加工相關的20年研究與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項目名稱為綠茶自動化加工與數字化品控關鍵技術裝備及應用。雖然項目名只有短短幾個字,但背后是安農學者多年不懈的努力。

近年來實驗室的部分獲獎證書

今年52歲的寧井銘教授已在茶學領域深耕三十余年,1998年他從安徽農業大學茶葉系畢業后便選擇了留校任教,并先后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也是國家實驗室中一位重要的專家學者。“近年來,我們實驗室發表的每一篇茶葉加工或者栽培類的論文,都與生產實踐息息相關,是我們長期走在工廠和田間地頭,跟企業家和茶農深入交流,為解決他們實際問題做出的研究成果?!?/p>

寧井銘教授告訴大皖新聞記者,近年來,他還帶領課題組成員致力于皖西黃大茶的加工技術研究與推廣,并通過推出“三燜三烘”的加工技術,使黃茶加工更加標準化、規范化?!澳壳叭珖嗟匾验_始引進黃茶種植,去年,皖西黃大茶被知名茶飲霸王別姬選中,用黃大茶制作的品牌奶茶兩天就賣出了三百萬杯,我大致算了一下,僅兩天就使用了約20噸黃茶,為茶農們增加了不少的收入?!?/p>

寧井銘教授(右)在茶園(受訪者供圖)

寧教授表示,目前他正帶領的課題組主要圍繞茶產業提質增效、技術推廣開展研究,致力于解決茶園日常管理、茶葉加工等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前不久我們通過將人工智能與六安瓜片加工結合,用傳感器代替人工進行品質把控,制造出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六安瓜片加工生產線,前兩天我們又聯合企業在金寨縣創辦了一個規模較大的黃大茶初制廠?!?/p>

育才沃土:實驗室走出“新茶人”

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十四五”以來,學校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重大需求,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不斷提升園藝學、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學科水平,以智育“金種子”保障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營養健康“糧袋子”“果盤子”“菜籃子”“茶杯子”。

3月14日下午,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里,幾十名科研人員、研究生在儀器前忙碌著,1998年出生的許琳琳坐在電腦前處理著數據。剛滿27周歲的許琳琳已是安農大茶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在實驗室里,他負責的課題是茶樹育種。據許琳琳介紹,茶樹是一種生長周期很長的植物,在分子層面對其進行基因編輯十分困難,每一次完整的實驗可能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茶樹育種周期長達五年,就像我們的科研,急不得也慢不得?!?/p>

這種農業科研特有的耐心,浸潤在實驗室每個角落。他們建設的智能化生產線已在金寨投產,實驗室培養的年輕學者們正將前輩研發的“茶葉品質分析儀”“智能色選機”等技術成果,應用到全省茶園。在這個平均年齡三十歲的團隊里,年輕學者們延續著前輩的堅守。

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當前,安徽農業大學全面啟動“雙一流”園藝學學科創建工作,不僅擁有園藝學全國高校第二個、茶學領域全國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還建有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同時,學校正在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江淮糧倉研究院建設,深入探索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與跨區域農業科技人才合作的新模式,為安徽省扛牢糧食保供責任、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斷貢獻著“安農智慧”。

夜幕下的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烘箱轉動聲與鍵盤敲擊聲交織成曲。從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廠,從文獻考據到基因編輯,安農人用數十年光陰詮釋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才是對“雙一流”建設最好的注解。

大皖新聞記者 龔潤澤 攝影報道

編輯  崔恒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保山市| 高青县| 高陵县| 桃园市| 黄梅县| 洛隆县| 三江| 惠州市| 永昌县| 浦北县| 英德市| 太和县| 财经| 赞皇县| 小金县| 阆中市| 青阳县| 安宁市| 涡阳县| 皋兰县| 通化县| 博湖县| 石屏县| 扎赉特旗| 景宁| 平罗县| 铜陵市| 泸定县| 铜梁县| 海南省| 峡江县| 武义县| 盐边县| 通榆县| 桂阳县| 秦皇岛市| 孟津县| 永昌县| 临汾市|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