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全國婦聯公布了新一批全國三八紅旗手名單,安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安徽省社科普及基地黃梅戲藝術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邵敏榜上有名。
從教二十余年,邵敏一直扎根在一線,從事黃梅戲文化傳承普及、教學研究工作。她表示,黃梅戲向來多以女性為主角,熱衷歌頌女性的美好品質,而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更是有不少女性工作者用“巾幗力量”推動著黃梅戲在海內外唱響。
在課堂上的邵敏
黃梅戲多以女性作為主角,“巾幗力量”擔起文化傳承重任
“這既是對個人黃梅戲文化傳承普及、教學研究的肯定,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戲曲文化傳承事業的支持與鼓舞。”3月5日,提起此次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邵敏如此說道。
邵敏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黃梅戲與“巾幗力量”一直有著不解的緣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黃梅戲一大明顯特征就是“旦角擔綱”,將女性作為主角,《天仙配》《女駙馬》等家喻戶曉的代表作均是如此。這些劇目都歌頌了女性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勇敢智慧的美好品質,這些鮮活生動的女性形象不僅是藝術的結晶,也是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邵敏說,黃梅戲的傳承既需要扎根泥土的堅守,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勇氣,在這份事業背后,有不少女性工作者用細膩的表演詮釋了家國情懷,用柔韌的脊梁擔起了文化傳承的重任。如今,無論是領軍人物還是基層演員,都有不少女性在獨當一面,綻放芳華,推動了黃梅戲的傳承發展。
邵敏在查閱資料
做“接地氣”的研究,看見黃梅戲傳承發展新希望
邵敏是皖北人,早年在安慶上學,博士畢業后,帶著對這份工作的向往和對這座“有戲之城”的喜愛,回到母校安慶師范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如今,49歲的她仍繼續扎根在一線,致力于黃梅戲的傳承發展、人才培養等。主編出版了《黃梅戲研究論叢》《黃梅戲青年旦角演員培養》等著作,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并主持完成了多個研究項目。
在研究過程中,“接地氣”一直是邵敏追求的目標,做“接地氣”的項目,出“接地氣”的成果是她奉行的宗旨。其介紹,在深入一線田野調查和日常交流過程中,她感受到了演員們對戲曲的熱愛,也時常被他們的熱情所打動,無論是知名演員還是民間藝人,都在用實際行動為黃梅戲的傳承發展發光發熱,令人感動。
邵敏說,另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傳統戲曲的觀眾中,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并有不少年輕人由觀看者轉為了參與者,通過社交平臺分享傳播黃梅戲,她自己就有學生由此成為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主播,對外展示黃梅戲的魅力。甚至在安慶一些鄉村,不少黃梅戲老藝人和愛好者也搭上了網絡的“順風車”,分享黃梅戲老腔老調,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也讓更多人領略到了黃梅戲的別樣魅力。無論是新的受眾群體,還是新的傳播渠道,都讓他們看到了黃梅戲傳承發展新的希望。
傳承與創新并進,讓黃梅戲綻放絢麗光彩
對傳統戲曲而言,在傳承的同時,如何創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獨特的吸引力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
邵敏認為,黃梅戲的傳承不僅僅是藝術形式的存續,更需要做到適應時代發展,緊扣時代脈搏,講好時代故事,其核心在于守正創新。內容創作上要扎根傳統,擁抱現代。例如對經典IP再開發,將《天仙配》《女駙馬》劇目等結合當代價值觀重構敘事,或者通過動漫、音樂劇等跨界形式煥發新生。而傳播上則要用好技術賦能,打破空間邊界。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傳播精選唱段、開發戲曲直播、VR沉浸式劇場,做好跨界融合實驗,吸引年輕受眾。
此外,還要多方聯動培育良好生態土壤。推動“戲曲進校園”常態化,建立業余票友社群。并通過文旅融合,打造戲曲主題旅游線路,開發沉浸式實景演出,推動黃梅戲民俗傳承的普及和日常化。
“從歷史來看,黃梅戲幾次發展高峰、傳播高潮幾乎都是因為做到了與時俱進,與新興媒介較好地結合。”邵敏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天仙配》為代表的黃梅戲電影讓這一地方劇種在全國打響了知名度。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優秀黃梅戲電視劇的出現,再次讓黃梅戲蜚聲海內外。如今,短視頻時代到來,機遇與挑戰并存,但大家也正在努力,探尋與微短劇等有機結合,讓黃梅戲在新的風口煥發新的風采。與此同時,她認為,黃梅戲本身就具有通俗易懂、題材貼近生活等特點,有利于推廣傳播,這更加給予了他們信心和底氣。
談到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AI),邵敏告訴記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她早已關注,并有過嘗試。從使用體驗來看,她覺得AI在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目前仍有待完善之處,在運用時需要注意甄別。
展望未來,邵敏表示,榮譽是激勵,更是責任。站在新的起點上,她將繼續以敬畏之心深耕黃梅戲文化研究,推動傳統戲曲與現代審美的對話。以赤子之心培育青年人才,讓黃梅戲的薪火代代相傳。更以開拓之心探索文化傳播的新路徑,讓這一方水土孕育的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我堅信,在文化自信的春風中,黃梅戲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大皖新聞記者 韓喻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