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沃土,更是中國古代文化交流互鑒、融合發展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發展進程和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咱們來詳細說說安徽考古探索。
嘉賓介紹
葉潤清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省考古學會理事長、研究館員。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學系,長期從事安徽先秦考古研究,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課題組組長,“夏文化研究”課題組副組長,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第十二屆、十三屆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黨委專家宣講團成員。
“人字洞”遺址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先來看看百萬年人類史的安徽主要考古發現。
繁昌“人字洞”早期人類遺址位于繁昌孫村鎮,該遺址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絕對年代為距今256—220萬年,是亞歐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將亞洲人類起源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為亞洲是早期人類起源地區之一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和縣龍潭洞晚期直立人和東至華龍洞古老型智人化石地點。最新研究認為,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華龍洞遺址是我省繼和縣晚期直立人和“巢縣智人”化石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也是繼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之后,我國發現出土石制品、骨制品等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以及古人類和動物化石最為豐富的古人類遺址。
此外,還有 “巢縣智人”化石、水陽江流域舊石器地點群、巢湖柳家2號遺址等。
安徽舊石器時代的重要發現,一是實證了安徽長江流域是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重要區域之一;二是與長江中上游和我國其他地區古人類遺存的發現互為補充和印證,形成了人類起源與演化在我國境內的完整證據鏈,為“現代人起源多地區進化說”和“東亞直立人到現代人連續進化說”提供了科學實證;三是為我國百萬年人類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人類學和考古學資料。
“凌家灘的玉器中國獨此一家”
新石器時代及其之后的考古發現,凸顯了安徽在我國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發展進程和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凌家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安徽地區的主要考古發現之一,距今約5800—5300年,高度發達的玉石器加工業,統一的宗教信仰,明顯的社會分層,體現崧澤社會金字塔頂端的祭壇、墓地、大型公共建筑、內外環壕防御及防洪體系,對山(太湖山)水(長江或其支流裕溪河)環境進行了精心選擇,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具有關鍵時間節點、關鍵區位和關鍵性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認為,凌家灘是長江下游文明化道路上的先鋒。
張忠培先生認為,凌家灘的玉器中國獨此一家,世界別無分店,凌家灘已經邁入了文明社會的門檻。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委員、原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王巍先生認為,凌家灘是實證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的關鍵性、標志性遺址。
上海博物館宋健研究員認為,凌家灘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凌家灘遺址,特別是成套祭祀禮儀性玉禮器體系的創舉,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從“以玉為美”到“以玉為禮”觀念的重要轉折點,對良渚早期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正是在繼承、發展、創新凌家灘的基礎上,才有了中國最早的區域性文明—良渚古國的誕生,由此奠定了長江下游中國早期的政治中心地位,并進而延續了該地區上千年的經濟與文化繁榮。
考古工作構建了安徽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確認了一批總體年代跨度在距今約8800—4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心聚落遺址和城址,形成了一批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研究聚焦的核心遺存,揭示了安徽新石器時代各區域之間及其與海岱、中原、長江中游、長江下游環太湖、新安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及寧紹平原等周邊地區交流互鑒、融合發展的態勢和特點,勾勒了安徽江淮地區早期社會復雜化的基本過程和早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模式,展現了從一萬年文化史較早階段到中華文明起源、形成時期的安徽圖景,實證了安徽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考古發現與文獻反映的歷史相互印證
安徽夏商周時期的主要考古發現:一是確立了安徽江淮地區的斗雞臺文化。二是蚌埠禹會村、肥西三官廟夏代一頭一尾兩處遺址的重要發現,為“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桀奔南巢”等歷史文獻提供了考古學證據。三是是在淮河流域發現了二十多處包含有岳石文化遺存的遺址。四是在長江以南的馬鞍山等地發現了點將臺文化遺存。五是銅陵師姑墩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多學科綜合研究,將對安徽長江流域青銅冶鑄歷史的認識從此前的商周之際提前到二里頭三四期亦即夏代晚期。
以上發現充分說明了夏代安徽與中原、海岱、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密切關系,凸顯了安徽地區在夏文化重大課題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夏商周時期安徽的重要考古發現,與文獻反映的歷史相互印證,為研究淮夷方國以及吳、越、楚等國的聚落形態、生業模式、青銅冶鑄工藝、葬俗禮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以及中原王朝與安徽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密切聯系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凸顯了安徽地區的自然資源和作為交通要道、文化走廊的區位優勢。
銅陵、池州等地發現漢代銅礦開采冶鑄遺址
漢代遺存非常豐富,以墓葬為主,已發掘數千座,西漢代表性的有六安王陵,阜陽雙古堆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夫婦墓,巢湖北山頭、放王崗,舒城秦家橋,天長三角圩,蕪湖賀家園等地的墓葬;東漢代表性的有蕭縣漢墓,亳州曹氏宗族墓,宿州、淮北等地的畫像石墓。
銅陵、池州等地發現漢代銅礦開采冶鑄遺址,對研究漢代“銅官” 和“丹陽銅”產地等重大歷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省的考古發現以馬鞍山地區的六朝墓為代表,如宋山墓、朱然墓、青山六朝墓群、“天子墳”孫吳墓等。
隋唐宋元及其后,安徽考古工作的重點和重要發現:一是窯址,代表性的有蕭窯、烈山窯址、壽州窯、宣州窯、繁昌窯等。二是配合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申遺所做的考古工作和重要發現,以濉溪柳孜運河橋墩遺址和唐宋時期不同窯口的瓷器為代表。三是墓葬,代表性的有安慶范文虎夫婦墓、南陵鐵拐宋墓、長豐下塘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等。四是城址和大型建筑基址,以鳳陽明中都遺址的系列重要發現為代表。
秦漢至明清時期的重要發現,展現了古代安徽在科學、藝術、文化、社會、思想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貢獻。
“十五”以來,安徽先后參加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文化研究、海岱地區夏商西周考古研究六大課題,含山凌家灘等19處遺址、墓地和皖南先秦礦冶遺址等5大片區被納入其中。
目前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課題主要是圍繞五千多年文明史設置的。相信百萬年人類史和一萬年文化史今后也會成為“考古中國”課題規劃的重點方向?!鞍偃f年人類史研究安徽有優勢,一萬年文化史研究安徽同樣有潛力。前者長江流域是重點,后者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新安江流域都是重點,但迄今發現7000年以前的遺存基本都在淮河流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我們省考古所前期一直努力在淮河流域尋找新石器時代早期即9000年以前遺存,今后將結合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工作,尋找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地點,如果有所發現,將是重要突破?!比~潤清說。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