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立春,俗稱“打春”,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春的到來,意味著春天拉開序幕,萬物復蘇的春季自此開始。吃春面、打春牛……2月3日,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安徽省民俗學會理事蕭寒向記者介紹立春的習俗以及合肥本地的立春民俗。
春朝大如年朝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歷2月3日或4日。立有開始之意,立春也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指四季開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
蕭寒說,立春,是中國真正傳統意義上“春節”。今人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了。
“我國自古以農為本,農民根據季節掌握農時,所以重視此節。”蕭寒向記者介紹,“一年之計在于春”、“寧舍一錠金,不舍一年春”,甚至有“春朝(立春日)大于年朝(正月初一)”之說。
蕭寒表示,在民間,“立春”有迎春、鞭春、咬春、剪春花、貼春字、吃春餅、食春菜等習俗,表現的是歡慶春回大地、勸勵農耕、祈求一年豐穩的主題。
吃春面,打春牛
“合肥民間在立春日時興吃春面、春卷等應時食品。”蕭寒向記者介紹,春面多家庭自制,即將面粉加水和均勻后揉成面團,再用圓木搟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細細的面條,下鍋煮熟后盛起,多加蔥花、蒜末,以顯春來綠至的節氣特點。
“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餡子。”蕭寒說,立春日的春卷,多以新鮮薺菜和頭茬新韭菜作餡,不僅味道清香,還給人春意盎然的新鮮感覺。
“舊時在合肥鄉村,立春日通常要舉行‘打春牛’活動。”蕭寒告訴記者,“打春牛”本是皇家迎春的活動,但后來漸漸流傳至民間,在流傳過程中,繁瑣的儀式被漸漸拋棄和忘卻,并在其中不斷融入符合當地生活生產習俗的內容。
蕭寒說,合肥舊例,立春日當天,由村中地位高、名望重的老人裝扮成“芒神”,手持春條(柳枝上加纏彩色紙的枝條),不斷地打趕在場地上的耕牛,邊打邊唱道:“春交六九頭,春條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豐收不用愁。”俗稱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懶氣,鼓舞牛勁。在打春牛時,尚有鑼鼓伴和,甚是熱鬧。
“在對春的祈愿同時,合肥老百姓也對春的到來有所‘要求’。”蕭寒表示,合肥民間對立春交至時十分關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個數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頭(冬至日后第六個數九日的第一天)。諺稱:“春打五九尾,家家啃豬腿(兆示年景好);春打六九頭,家家賣耕牛(兆示年景差)。”
大皖新聞記者 余康生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