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拉動投資和就業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安徽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樹立內涵式、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
前不久,安徽省政府第47次常務會議審議了《關于推進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深入開展城市更新工作的若干措施》。
安徽的目標是,通過城市更新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協同打造高質量發展、高顏值生態、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高水平安全的城市空間。
“五高”的目標很“高大上”,但是,隨著城市更新在各個城市的漸次、深入推進,來自一線的辦法和智慧也在持續積累,顯示出這條路子也在越來越寬。
安徽“第二城”蕪湖,就明確提出一個理念——“因風吹火,照紋劈柴”。
這讓人想起10多年前,某著名一線大城市為了舉辦一項全球性盛會,給城市不少老建筑統一刷上乳膠漆,由此引起“破壞城市紋理”的廣泛質疑。
作為一座擁有古城、老海關、老船廠等眾多歷史遺存的城市,“照紋劈柴”體現了對“城市紋理”的高度認同,而這背后正是對城市厚重歷史的尊重、對城市底蘊文脈的自信。
對于城市更新,安徽省政府常務會議提出,積極推動“城市功能完善、產業空間拓展、土地集約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四個目標一個過程實現。
如何“一個過程實現”?
尊重市場規律、順應城市傳承、善于因勢利導,這是以蕪湖為代表的各個城市逐步熟稔起來的“打法”。
順勢,才能用上“巧力”。善用“巧”,方能更好走活一盤棋。
這,或許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泉源。
“照紋劈柴”
斑駁的紅磚瓦墻、懷舊復古的街區、琳瑯滿目的展品……近日,在合肥市包河區合柴1972文創園,游客們或穿梭于各個店鋪之間,或駐足欣賞手繪涂鴉墻,或拍照留念,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
“趁著雙休日,我們專門帶孩子來這里走走看看,幫助孩子更直觀地了解和熟悉合肥的歷史,增長一些見識。”正在給孩子拍照的游客吳女士說。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合柴1972文創園原為合肥柴油機廠,隨著城市發展,2018年該地塊閑置。為激活這片承載合肥記憶的區域,合肥市采用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的方式,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工業景觀再生方式,將其改造為一個集歷史人文和現代生活于一體的文創園區。
同時,為滿足周邊群眾日常生活的需要,合肥市根據實際情況,將園區140畝土地用于學校、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承載力和宜居度。
新舊融合也吸引了首店的入駐。李昊是COMMUNE幻師餐酒吧品牌的一名工作人員。兩個月前,他來到合肥,成為COMMUNE幻師(新糧倉店)的負責人。“這是我們在安徽的第一家店,剛開業不久,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李昊告訴記者,新糧倉地塊包容性強、地理位置好,與企業品牌契合度較高,適合發展。
“昔日存放糧食的場所,如今成為了大家精神食糧安放處。”新糧倉項目負責人姚毅介紹,這里以前是安徽省機械化糧庫,已經停用多年,后來安徽新月光控股集團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在保持糧庫文化的基礎上,將其打造為新糧倉·文化商業合集項目,讓“舊糧庫”變成了“新地標”。目前,糧倉業態分零售區、餐飲區、休閑娛樂區、文創區四個區域,包含百余家商戶,其中,安徽首店13家,合肥首店4家,助力商業能級提升。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蕪湖。蕪湖造船廠老廠區前身是1900年創辦的福記恒機械廠,其地塊內至今仍保留著大量老廠房、造船設備等,隨著時間推移,成為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
“我們按照‘因風吹火,照紋劈柴’的理念,全面梳理老城區歷史文化資源,通過以線帶點、以點串線方式串聯起古城、老海關、老船廠等點狀資源,高效推進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整體提升。”蕪湖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從根本上看,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建設、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等最終目標是為人服務。當前,安徽下大力氣加快補齊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全力提升城市形象,煥發城市新活力。
“肥瘦搭配”
“你說,咱們啥時候才能住上新房子?”
“不知道啊,我每天都會來這里看他們的施工進度,就希望早點搬進去。”
日前,記者來到合肥市包河區衛崗王衛片區城市更新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工程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這個項目是去年12月開始施工的,由9棟住宅、1棟商業辦公樓、下沉廣場及相關配套用房構成,住宅總戶數有655戶,其中4棟安置房已進入主樓樁基施工階段,目前,整個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該項目中標單位中鐵四局集團相關負責人劉創輝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是住建部全國首批城市更新推廣項目,也是合肥市首個“TOD+城市更新”項目,建成后將結合合肥軌道交通在建的6號線、8號線徽州大道換乘站,打造一座TOD引領的現代、科技、綠色的智慧新城。
近些年,合肥市全面部署啟動城市更新工作,打造城市更新“樣板間”。衛崗王衛片區作為合肥市重點部署的“三片”之一,已被納入合肥市城市更新首批試點區域,探索“軌道TOD綜合開發”與片區改造相結合,助推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結構調整優化。
“TOD工程項目只是片區城市更新的其中一個亮點,我們還積極探索片區更新‘肥瘦搭配’模式,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承載力與片區開發強度進行匹配,對收益率高低不同的項目進行‘肥瘦搭配’,反哺片區內安置房、學校、黨群中心等公益性項目建設。”合肥市包河區同安街道衛崗社區黨委委員梁發銀告訴記者。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近幾年,安徽出臺若干措施,推進城市片區化更新,讓老舊小區、廢棄廠房、老舊街區等更新提質、“脫胎換骨”,打造“居民新家園”“城市新紐帶”“創業新天地”。
蕪湖市鏡湖區大礱坊街道北門口社區通過搭建“業主請上座”“桂花樹議事會”等基層協商平臺,問需于民;結合“設計師進社區”機制,全方位開展社區體檢,充分發掘能夠提升居住品質的居民需求。同時,整合市、區、街道三方資源,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提質升級,逐步打造“四宜”(宜居、宜游、宜養、宜學)完整社區;開展“雙聯雙應”,引導居民參與共治。
“不久前,這里還是堆積雜物的空地,現在好了,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空地搖身一變成為居民休閑的好去處。”家住合肥市廬陽區亳州路街道南國城市花園小區的居民陳先生說。
據了解,在改造過程中,合肥市廬陽區相關部門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積極整合轄區內各類資源,在部分小區增加了各類健身器材、兒童游樂設施;在樓道內增設了樓梯扶手、折疊坐凳及呼叫報警系統等適老化改造內容,緩解老年居民爬樓時的困難與不適,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感。
此外,為進一步構筑群眾的安全屏障,安徽還積極推進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目前16個設區市已完成覆蓋燃氣、橋梁、供水、排水防澇等重點領域的一期工程建設任務,構建“1+16”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監測運行體系;二期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應用場景向城市全域延伸。
當前,安徽省相關企業已與北京、重慶、湖北、遼寧及無錫、太原等多個省市開展合作,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從賦能安徽向服務全國跨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巧”力治理
9月8日,在合肥市蜀山區1958軸承游園,家住附近的鄭女士正跟家人一起坐在公園座椅上閑談。“這里以前是一處待建設的街角地塊,后來政府部門對其進行整體改造,把它打造成了休閑公園,公園建成后,我經常約三五好友來散步、閑聊,感覺特別舒服。”鄭女士說。
推窗見綠,出門見公園。近些年,合肥市蜀山區巧用城區“方寸之地”,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先后建成廬州公園(蜀山段)、南門庫公園、石臺路公園、城市運動公園等一批精品園林示范工程,打造了26處城市口袋公園,不斷滿足市民的需求。
與1958軸承游園不同的是,淮北市杜集區朔西湖景區是當地采煤沉陷區多年治理的成果。“如今,朔西湖已成為一個集濕地保護、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景區,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游玩。”淮北市相關負責人說。
作為一座因煤而生、伴煤發展的工礦城市,淮北近年來立足實際推進采煤沉陷區治理,探索出“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蓮藕”“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六種綜合治理利用模式,變“生態傷疤”為“城市名片”,擦亮“煤美與共、湖上淮北”城市品牌,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采煤沉陷區的治理還帶動了當地民宿產業的發展。云間·輕奢小筑是朔西湖綜合治理項目的配套設施,截至8月底,該民宿累計預售10500間、預約消費335萬元。目前,云間·輕奢小筑已成功入選皖美金牌民宿。
城市是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通過深入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不斷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奮力開創要素匯聚、活力強勁、各具特色、近悅遠來的城市高質量發展生動局面。”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江淮觀察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