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戲曲是安徽的主要藝術門類,不僅有被稱為戲曲活化石的貴池儺戲、古老的目連戲,還對全國很多劇種的產生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被譽為“徽池雅調”的青陽腔、徽調。其中徽調從“昆弋”交融到“徽漢”合流,孕育出了國粹京劇藝術,黃梅戲更是一枝獨秀,享譽海內外,深受觀眾喜愛,成為安徽的一個重要文化名片。
安徽戲劇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根據全國劇種普查數據,安徽現在擁有31個劇種,其中徽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戲、淮北梆子戲、墜子戲、推劇、岳西高腔、淮北花鼓戲、四平調、清音戲、嗨子戲、二夾弦、青陽腔、皖南目連戲、含弓戲、洪山戲、太湖曲子戲、彈腔、文南詞、貴池儺戲、梨簧戲、衛調花鼓戲本土劇種2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三。一方水土養一方戲,不同的人文物理、山川風貌、地域方言豐富和塑造著不同的劇種,形成獨特的品格,它們共同構筑了豐富多彩的安徽戲曲文化。如果您對該場講座感興趣,可于2月25日(周日)15:00前往安徽省圖書館東二樓學術報告廳聽講。
講席嘉賓:
張瑩 安徽省藝術研究院《新戲劇》編輯部主任,一級編劇,研究方向:戲劇創作與研究。省宣傳文化領域“青年英才”、江淮名家領軍人才、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創作有《一個都不能少》《掃帚書記》《團圓》等多部舞臺劇作品,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項目、文旅部劇本扶持工程,參加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中央電視臺等演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