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 安徽黃山的西溪南村,是一座距今已有1200年歷史的古村落。村內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周邊的楓楊林濕地,被稱為現(xiàn)實版的“綠野仙蹤”。新年將近,入夜時分,村民們又舞起手作的魚燈,傳統(tǒng)的魚燈巡游給寧靜的古村落帶來了滿滿中國風的節(jié)日氛圍。
在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的西溪南村,眼下新年將近,節(jié)日氣氛漸濃。伴隨著夜幕降臨,彩燈高掛,一場歡樂的魚燈夜游正在上演。夜色下, 魚燈舞動,光影映照著古村,盡顯徽州的浪漫。從空中俯瞰,魚燈沿著村里的街道緩慢游走,村民們扛著大魚燈在古村中穿行,游客也可以手拿小魚燈參與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西溪南村不收門票。游魚燈的活動吸引了大批的附近居民和外地游客。古街河畔被魚燈點亮,與古樸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
嬉魚燈的習俗從宋代傳承至今,在黃山地區(qū)已延續(xù)800多年。手工制作的魚燈形似鯉魚,被賦予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這些村民舞動的魚燈是如何制作的呢?村民選用竹子作為材料。先把竹篾在火上進行烘烤,然后彎成圓圈,再把圓圈組接起來構成魚的骨架。然后用布在骨架外面蒙起來,在布上繪畫魚鱗、祥云的圖案,再選擇傳統(tǒng)的顏色作為配色進行繪畫和上色。
魚燈究竟如何做到活靈活現(xiàn)、搖頭擺尾呢?
魚燈制作者張建玲:魚燈分成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步是它的頭部,然后兩個是身體,還有一個尾巴。它由關節(jié)連接起來,在舞動的時候非常靈動。
大大小小的魚燈,形形色色非常美麗。這樣做出來的魚燈,最后還要在魚肚子里裝上光源。這些大魚燈已經不再使用蠟燭作為光源,而是使用了更加方便、安全的電池和燈泡。燈光映照在魚身上,在夜幕下別有一番溫馨浪漫。
西溪南村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如今這里仍保存了許多明清時期的民居。村內的老屋閣和綠繞亭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和園林建筑。這些徽派建筑以青瓦白墻、磚雕門樓為顯著特色,被稱為“粉墻黛瓦馬頭墻”。漫步在西溪南村的一棟棟古老建筑中,光影斑駁間講述著幽幽往事。
除了好看,在村里還有一些黃山地區(qū)獨特的美食,比如黃山毛豆腐。毛豆腐是當地居民依托黃山獨特的氣候條件,利用特殊的菌種來制作的。它也是徽菜中的一道特色菜。
游客 陸楊:我是從安徽合肥過來的。
記者:您能接受這個毛豆腐嗎?
游客 陸楊:可以的,毛豆腐微微咸,有非常綿密的感覺。它上面有一層白白的毛,吃起來很綿密。
記者:對今天的魚燈夜游活動您的感受怎么樣?
游客 陸楊:我非常興奮,這是我第一次來看魚燈。魚燈上面有風調雨順幾個字,寓意非常好。
總臺記者 王寧:除此之外,在村里我還看到了像臘腸、刀板香這樣的年貨,讓人感覺過年的氣息撲面而來。其實黃山地區(qū)也是一個美食的聚集地。這里豐富的食材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孕育了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
如今西溪南村已被列入“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依托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這里發(fā)展出特色鮮明的民宿產業(yè),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大家有時間來到黃山的西溪南村旅行,可以親身體驗這里的魅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