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0月23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獲悉,當日上午,歷經(jīng)3小時33分鐘,大學生志愿者李奧迪在蕪湖弋磯山醫(yī)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中華骨髓庫馬鞍山站第104例捐獻者,也是皖江工學院首例捐獻者。他應(yīng)急捐獻的生命火種將拯救千里之外一位5歲小患者重獲新生,也創(chuàng)下了接到高分體檢通知到實現(xiàn)捐獻僅用不到7天的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愛心記錄。
愛心,早已有之
李奧迪,22周歲,皖江工學院大四的一名學生。2022年他在家鄉(xiāng)阜陽無償獻血的時候留樣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2024年2月,李奧迪就曾接到市紅十字會電話說有一名患者和其配型相合,他當即表示如果患者需要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2個月后他在中華骨髓庫馬鞍山站志愿者的陪同下在展覽館獻血屋采集了高分辨血樣,之后沒有接到進一步的通知。
捐獻,刻不容緩
直到10月16號晚9點30分,正在教室上晚自習的李奧迪接到中華骨髓庫馬鞍山站的短信,得知一位已經(jīng)在做移植前倉準備的患者因為之前計劃的準捐者臨時退出,詢問李奧迪是否可以應(yīng)急捐獻。李奧迪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
就在李奧迪回到宿舍不久,他接到了電話:中華骨髓庫確定請他第二天參加高分辨采樣和捐獻前體檢。這時候離宿舍關(guān)門僅剩5分鐘。馬鞍山站的志愿者請他帶上身份證和手機趕緊出來,后續(xù)再和學校請假。原來,為了盡可能縮短患者等待時間,需要他連夜前往目前省內(nèi)出具體檢報告最快的宿州某醫(yī)院體檢中心。
救人,晝夜兼程
李奧迪來不及細想,冒著濛濛細雨打車前往采供血大廈,和工作人員一起趕到南京站。因為要體檢,他連點心都沒有吃,在短暫的候車時間,工作人員看到李奧迪看起了考研的復習資料。終于,在乘坐了3個小時的火車抵達宿州站后,他們馬不停蹄地奔赴體檢中心,這時才清晨6點。7點,宿州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服務(wù)隊的志愿者如約而至,在他們的陪同下,接下來的整個體檢很順利。直到這時,李奧迪才得知患者是一位5歲的小女孩,如果能成功移植造血干細胞將可以完全恢復健康。
希望,貴在接力
體檢結(jié)束用過早餐后,宿州服務(wù)隊的王磊隊長熱心地開車將馬鞍山的志愿者客人們送抵30多公里外的宿州東站。在這里,李奧迪踏上了從南京南轉(zhuǎn)馬鞍山東的歸途,而同行的中華骨髓庫馬鞍山站志愿者則攜帶李奧迪再次采集的高分辨血樣從南京南奔赴合肥,抵達合肥站后由分庫工作者接力送往安徽省血液中心HLA配型實驗室。
晝夜兼程的為愛奔波,將體檢和高分辨檢測的時間壓縮到了最快,當天下午2點他的體檢報告出來,并經(jīng)中華骨髓庫專家判定為合格。當晚6點,李奧迪就接到了電話請他做好10月23日捐獻的準備。次日上午10點捐獻計劃正式下達:10月19日上午入住蕪湖弋磯山醫(yī)院,10月23日捐獻。
對于這次應(yīng)急捐獻造血干細胞,李奧迪告訴大皖新聞記者,“我認為我只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能幫到別人我也很高興。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的方式不一樣,我也算是為社會做貢獻了。”李奧迪的家人也十分理解和支持他救人的善舉。
大皖新聞記者 金學永 通訊員 徐曲明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