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29日,經過長達6.5小時的捐獻過程,愛心小伙梅家祥在蕪湖弋磯山醫院成功捐獻出285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他的善舉不僅讓他成為馬鞍山市第95例、安徽省第61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更是為一位陌生的重癥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梅家祥捐獻的這份“生命火種”在第一時間由馬鞍山無償獻血志愿者送往華東某醫院,點亮了那位患者生命的新希望。
支教又獻血,熱心公益
梅家祥,一位年僅23歲的馬鞍山青年,目前在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城北實驗學校擔任小學語文教師。早在2019年12月,當時還是大一新生的他,在重慶的校園內首次參加了無償獻血活動。在這次獻血過程中,通過校紅十字志愿者的介紹,梅家祥了解到造血干細胞捐獻的重要性,并深知這是一個能夠拯救他人生命的光榮行為。因此,他和室友毫不猶豫地積極登記留樣,決定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志愿者。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梅家祥每年都會堅持進行無償獻血,用實際行動傳遞著愛心與溫暖。除此之外,從大一開始,他就積極參與校青年志愿者協會舉辦的各類活動,包括燈塔之行山區支教、無償獻血宣傳、潔小清志愿服務以及防疫志愿服務等。
千里“髓”緣,情系渝皖
2023年1月,梅家祥接到了中華骨髓庫重慶分庫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自己的HLA分型與一位重癥患者相匹配。通過工作人員的詳細介紹,他消除了對造血干細胞捐獻過程的陌生感,并深刻理解了這一行為對于拯救生命的不可替代的意義。在咨詢了學醫的朋友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后,他毅然決定在臨近畢業時,在重慶完成這次光榮且意義重大的救人善舉。同年2月27日,在室友的陪伴下,梅家祥順利完成了高分采樣。然而,直到畢業,他都未能接到后續的捐獻通知,留下了一絲遺憾。
2023年6月,重慶分庫的工作人員再次聯系梅家祥,告知又有患者與其匹配成功。此時,梅家祥已從重慶回到家鄉安徽馬鞍山市當涂縣黃池鎮。他毫不猶豫地表示愿意捐獻,并順利將資料從重慶分庫轉至安徽分庫。同年7月上旬,在馬鞍山紅十字志愿者的陪同下,梅家祥參加了捐獻前體檢。得知體檢達標后,他滿心歡喜,期待著能夠盡快實現捐獻救人的愿望。然而,遺憾的是,這次捐獻計劃再次未能如愿。
半年后的2024年1月,已在蕪湖市城北實驗小學任教的梅家祥第三次接到與患者配型成功的電話。由于之前的體檢已過期,他第二天便從蕪湖趕回馬鞍山進行再次的捐前體檢。體檢結束后,他略帶擔憂地向全程陪同的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馬鞍山工作站的工作人員詢問:“叔叔,這次能成功捐獻嗎?捐獻會不會影響到孩子們的課程呢?”在與工作人員的交流中,工作人員深刻感受到了他對患者的深切關愛以及對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熱愛。
愛心之旅,揚帆起航
對于造血干細胞捐獻而言,重癥患者的病情難以預測,從配型相合到高分采樣,再到體檢、捐獻入院直至成功捐獻,每個環節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主治醫生與中華骨髓庫之間保持著及時的溝通反饋。作為準捐獻者,梅家祥在接到配型相合的通知后,便堅定了捐獻的意愿。他按照要求暫時停止獻血,以免因獻血間隔期而延誤可能的捐獻,同時保持著原有的工作熱情和生活節奏。
經過漫長的等待,3月中旬,梅家祥終于接到了計劃于4月29日進行捐獻的征詢通知。他毫不猶豫地表示,只要患者需要,他會全力配合。4月8日,馬鞍山紅十字會發來公函,請求支持梅家祥的捐獻行為。校長和其他領導對此高度重視,為他解決了工作上的后顧之憂。同年級的老師和班級輔導員也積極支持他的善舉,熱心幫助他代課。
梅家祥所在107班的小朋友們得知老師即將捐獻“生命的種子”去救人,紛紛對他進行“愛的抱抱”,表達自己的不舍之情。4月24日,是梅家祥入院捐獻的第一天,全程都有中華骨髓庫志愿者的陪伴。入院期間,蕪湖的志愿者們還換著花樣為他送上自己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這些無微不至的熱情服務讓梅家祥深切感受到,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愛心之旅并不孤單,他得到了許多人的鼓勵和支持。
此刻,梅家祥充滿深情地感悟道:“從重慶到安徽,從學生到教師,我跨越了山川平原,轉變了角色身份,但始終不變的是我愿意用小我成就大我,用青春再塑生命奇跡的熱情。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大到自己一輩子都走不完;這個世界又很小很小,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是血脈相連。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更在于它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所創造的價值。滴水卑微積海闊,顆塵渺小聚山洪。一顆愛心,一袋熱血,便能延續‘生命的種子’。我們要始終堅信,只要心中有愛,溫暖一直都在。”
大皖新聞記者 金學永 通訊員 徐曲明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