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0月12日,剛剛擔任中國科大校長的常進院士來到中國科大東校區第五教學樓,走進本科生課堂與2024級新生深入交流。而在40年前的1984年,18歲的常進從江蘇來到安徽,邁入科大校門,成為一名本科新生。畢業后,常進將母校所學付諸科技實踐,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成為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他又回到合肥履新中國科大校長,承擔起帶領科大師生“辦出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重任。
承諾做好同學們的“勤務兵”
10月12日在本科新生的課堂上,常進向同學們闡述了校長的職責。他說,學校的任務是將同學們培養成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棟梁之才,校長的首要任務就是保障同學們能夠“身體好、生活好、學習好”,今后一定努力做好同學們的“勤務兵”,不遺余力地解決同學們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阻礙。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科技創新的組織方式已經發生深刻的變革,“單兵作戰”能完成的科學研究工作大為減少,“團結協作、大力協同”已經成為攻克科學難關、實現科技進步的必修課。
為此,常進也勉勵同學們要團結友愛、相互協作,應當在相互幫助、團隊協作的氛圍中共同收獲成長。
常進說,中國科大是為新中國發展尖端科技、服務“兩彈一星”事業而創辦的大學,同學們要傳承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始終保持“將紅旗插上科學高峰”的拼搏熱情,心無旁騖地認真學習,努力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不懈動力。
曾在中國科大求學八年
1966年出生于江蘇省泰興市的常進,幼年在鄉下讀書,學習非常刻苦認真。憑借著勤奮,他考入了全縣最好的高中,并受老師影響,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因為喜愛物理,常進在1984年考入中國科大后,選擇了物理專業,在近代物理系學習,并在1989年獲理學學士學位。在中國科大,常進真正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做了很多科學實驗,在一次次學習和實驗中,掌握了更多物理知識、科學方法和技術,并培養起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本科畢業后,常進繼續深造,于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并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2年7月,常進前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成為一名天文學研究員。
用中國首顆天文衛星回報母校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在暗物質和空間天文、南極天文和射電天文、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等學科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常進在這里工作了約30年,從一名普通研究員成長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是中國空間天文學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
常進帶領科研團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宇宙中95%以上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被認為是籠罩在物理學上面的兩朵烏云。探測暗物質、弄清其物理性質,將會帶來基礎物理學革命性的突破。
常進長期從事空間帶電粒子和伽馬射線探測技術方法及飛行試驗研究,創新發展了一種高能宇宙線電子探測的新技術方法。基于該技術方法,常進提出并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實施了“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項目,實現了我國天文衛星零的突破。
2016年9月20日,在中國科大58周年校慶日當天,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以下簡稱暗物質衛星)模型捐贈儀式在校史館舉行。作為首席科學家,常進也參加了儀式。在致辭中,常進說,能在校慶日當天將暗物質衛星模型捐贈給母校中國科大,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在衛星研制的過程中,科研團隊得到了母校的領導、老師、年輕的科研人員的支持和幫助,自己有信心能夠取得更大成績來回報母校。
今年初曾調研中國科大
如今,在中國科大圍繞“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兩大任務、全力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時刻,常進獲得了直接服務母校建設的機會——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24年1月,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的常進調研中國科大,實地調研了量子科技相關實驗室、同步輻射光源、數據驅動的智能科學家實驗室等。
在當時的講話中,常進表示,中國科大要發揮高水平大學優勢,創新組織模式,壓實主體責任,持續培養和聚集優秀的科技人才,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研究的重大科技問題,努力產出一批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為中國科學院實現基礎研究“三年根本轉變”目標貢獻應有力量。
如今,在重大科技成果和基礎研究領域作出貢獻的期望,將成為中國科大和常進校長的奮斗目標。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魏鑫鑫(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