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9月20日,共青團宣城市委發布了該市2024年社會實踐工作開展情況。
據介紹,宣城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深化校地合作,圍繞“打造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和“建造百萬級的人才市場”兩大目標,創新實施大學生實踐工作,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條校地協同、融合發展、育才留才的新路徑。2024年,宣城市吸引全國4.4萬名大學生來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個人實踐學生16430人,1008支高校團隊27834名學生來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63所高校在宣建立實踐基地。
宣城市瞄準大學生實踐需求,在大學生最關心的生活補助、住房保障、政策享受等方面下功夫,用真心真情拴心留才。建立“1+1”導師幫帶制度,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崗位角色。根據大學生個人或團隊實踐需求,個性化制定服務清單,明確專員做好崗位匹配、食宿保障、醫療保險保障等“一體化”后勤保障服務,并按照每人每月500-1000元的標準給予實踐補貼,為來宣實踐大學生解決后顧之憂。
圍繞打造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宣城結合實際上好“三堂課”。一是上好“特色課”。聚焦宣城本地紅色革命、傳統文化資源,開發35門主題課程,開展愛國主義、歷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上好“基層課”。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計劃組織開展鄉村調研、紅色尋訪、故事分享會等活動200余場,讓學生長才干、作貢獻。三是上好“研學課”。聚焦打造“五色青春”實踐路線,多部門聯合制定方案,編排55條精品研學路線,免費開放30個A級景區,讓大學生更多層面地認識、了解、愛上宣城。
推出“地方出題,高校答卷”實踐模式,以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為載體,宣城市發布社會實踐課題“菜單”128個。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合肥師范學院共計62支高校社會實踐團赴鄉村支教,為留守兒童打造趣味課堂。中國美院、東南大學、安師大等實踐學子助力鄉村振興,化身鄉村美化師繪制墻繪5800余平方米。南京傳媒學院社會實踐團為郎溪縣永輝茶葉有限公司設計茶葉等農產品包裝、精準助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行“涇”商實踐團隊連續多年在涇縣開展電商直播助農活動,銷量可觀。
依托工業園區平臺及主導產業,宣城市拓展校企共建基地,開發實踐崗位。以“崗位+服務”助力大學生參與實習實訓,以‘實習實訓+就業’助力學習和就業完美過渡。固德威電源科技(廣德)有限公司與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共建協議,達成“訂單班”意向,已有200名學生在固德威開展實習實訓,其中70名學生選擇繼續留企發展,留宣率高達35%。清華大學博士團在寧國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實踐,開展“氫燃料電池膜電極密封成型工藝研究”“橡膠制品動剛度仿真研究”,協助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楊柳木子禽業專業合作社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教學實習基地,長期接收在讀碩博士實地開展調研項目,攻堅技術難關。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