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蕪湖的汽車智造工廠。資料圖片
安徽合肥,用戶在體驗新型顯示科技產品。張敏攝/光明圖片
安徽合肥一家量子公司光電集成器件微組裝實驗室內,工程師在進行光路調測。資料圖片
超1300萬次!
日前,位于安徽合肥的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自今年1月上線運行以來,成功應對全球125個國家超1300萬次訪問,累計完成超25萬個量子運算任務。
步入本源量子機房,“本源悟空”量子計算機群一字碼開,科技感、未來感撲面而來。“對話‘本源悟空’,生物領域可輔助藥物發現,人工智能領域可提升乳腺鉬靶圖像篩查精度……量子計算未來已來!”“本源悟空”硬件研制團隊負責人孔偉成激動地告訴記者。
以量子科技為代表,江淮大地上,新質生產力發展方興未艾。看!新型顯示產業持續打開“新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跑出“加速度”,空天信息產業可上九天攬月……
1.數字化,妥妥的“老樹開新花”
伴隨安徽淮北人成長的一杯奶,正因“數”而變。
走進淮北市相山經濟開發區曦強乳業擠奶大廳,轉盤式擠奶機正進行自動化擠奶,合格的生鮮乳直接通過密封管道輸送至下游車間,如遇不合格生鮮乳,系統將自動停止擠奶并報警。“以往采用并列式擠奶,單日產奶量才40多噸,如今采用轉盤式擠奶,單日產奶量近80噸。”曦強乳業牧場擠奶廳主管謝宜曼介紹。
數智化同樣為奶牛養殖插上科技翅膀。擠奶大廳旁的牧場里,每頭牛從出生就戴上橘黃色耳標,“這一看似普通的耳標,相當于牛的‘電子身份證’”。曦強乳業信息中心負責人張河打開系統,每頭牛的“家底”,包括出生信息、防疫情況、產奶量等一目了然,數智化助力科學、精準養殖駛入快車道。
然而,曦強乳業總經理王昌嶺透露,公司曾一度沒跟上數字化發展,“浮浮沉沉60年,決不能讓企業被數字化轉型浪潮拍翻”。
近年來,曦強乳業更換原有各類管理軟件15套,建起企業自有管理平臺,讓全鏈路溯源管理融入所有工作單元,實現牧場、庫存、生產、質檢、銷售“碼”上管。截至目前,該公司數字化技術已覆蓋超550個應用場景,每年沉淀數據量超100萬條。“通過數字化建設,企業營收從3000多萬元升至1.4億元,妥妥的‘老樹開新花’。”王昌嶺告訴記者。
據了解,淮北市150余家企業已實施生產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
“你看,生產數據實時上傳中控平臺,工人們隨時可獲取設備情況和生產進度,再也不用在各條生產線來回跑。”馬鞍山奧特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海軍帶著記者走進車間,生產線上,一排排顯示屏映入眼簾。“公司主要從事汽車缸體制造,自打引入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后,無論是刀具監測還是刀具補償均取得顯著效果,停機少了、質量高了。”數字化帶來的“甜頭”,葉海軍感受頗深。
今年5月,馬鞍山市博望區聯手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出博望工業互聯網平臺。截至目前,平臺累計服務機床、刃模具、機械配件等中小企業超200家。放眼全國,已有超100萬用戶攜手“羚羊”,平臺累計提供服務超500萬次,助力一個又一個傳統企業跑出“羚羊”速度。
江淮大地上,轉型升級如潮水般奔涌。2023年,安徽7737戶規上制造業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3.46萬個,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200項以上,新增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
2.強鏈條,自動化生產線“火力全開”
手上蘸點水,燒餅師傅陶勝利將面餅送進爐膛,3分鐘后,一個正宗“下塘燒餅”出爐。
別上新工牌,陶勝利女婿、比亞迪合肥基地工人劉暢帶領記者走進基地,自動化率超97%的生產線上,每50秒便有一臺整車下線。
從小有名氣的“燒餅小鎮”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依市逆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故事正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上演。
“2023年,長豐產銷新能源汽車近50萬輛,同比增長近400%;實現產值超620億元,同比增長超320%!”長豐縣發改委黨組成員楊斌用數據道出了該縣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之迅速。
這也是安徽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23年,安徽汽車產量249.1萬輛,增長48.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增長60.5%。在將汽車產業確定為“首位產業”的第一年,安徽汽車產量歷史性跨過200萬輛大關,一躍成為全國第二。
安徽本土擁有江淮和奇瑞兩大自主品牌以及厚實的工業基礎、產業配套、人才儲備,加之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為安徽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彎道超車提供了機遇。
“在安徽,造一輛車能省四五千元!”蔚來汽車首席執行官李斌說。
咋省出來的?關鍵在產業鏈。
以整車制造為鏈主龍頭,安徽已集聚汽車零部件企業1200多家,安徽各市均有新能源汽車相關配套企業,一輛新能源汽車可以在3小時車程內配齊所有零部件。
在距離合肥市約3小時車程的阜陽市臨泉縣,立訊精密工業(安徽)有限公司生產線“火力全開”,一匝匝汽車線束源源不斷發往全國各地。“7月產值8300萬元。”該公司總經理徐志軍難掩興奮,“一期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以上,目前二期項目也在穩步推進。”
據了解,近年來,阜陽以“首位產業”為引領,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專班,依托制造業扎實家底、技工人才厚實資源、招商引資切實舉措,吸引一個又一個“立訊”落戶阜陽。2023年,阜陽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營業收入224.9億元,同比增長17.4%,現已集聚相關企業260家。
在長江之濱的蕪湖,奇瑞正加速新能源轉型,與華為等龍頭企業合作,重點發力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轉型,正當其時。”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說,“技術研發人員從兩千到兩萬,就是我們轉型的底氣所在。”
站上新起點,安徽已錨定更大目標——到2025年,汽車產量達410萬輛,新能源汽車占比達50%;到2027年,成為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智車強省”。
新型顯示產業,亦是安徽競逐新質生產力的主賽道之一。
戴上AR眼鏡顯示終端,生動畫面瞬間“撲”到眼前。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如此神奇的顯示效果竟來自一塊僅有半個指甲蓋大小的顯示屏——0.49英寸硅基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微型顯示屏。
“該產品已成功應用于無人機頭戴式操控顯示器,航拍愛好者戴上它,便可沉浸式體驗無人機第一視角。”合肥視涯顯示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豐華介紹,微型顯示是新型顯示產業中一個科技含量高、技術壁壘高的重要分支,也是VR/AR和元宇宙等新興產業的硬件基礎。“目前,我們擁有全球首條在12英寸晶圓上生產硅基OLED微型顯示屏生產線,硅基OLED微型顯示屏產品在國內消費品領域出貨量領先。”豐華說。
有“以小見大”的微型顯示,也有“以柔制勝”的柔性顯示。由合肥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柔性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產品不僅可彎曲,還可如卷簾一般收縮。今年,維信諾與合肥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投建第8.6代AMOLED生產線,總投資約550億元。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顯示面板制造的城市之一,合肥已集聚京東方、維信諾、視涯科技等一大批產業鏈龍頭企業,2023年新型顯示產值超千億元。
3.新賽道,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2022年,“巢湖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作為國內首顆商業組網SAR遙感衛星,它已在全球多地防災救災實戰中“大顯身手”。
近年來,合肥不斷“騰空而上”,跨星海、開天路——“海絲一號”“合肥高新一號”“天都星”等密集升空,合肥空天信息產業已覆蓋遙感載荷研制、衛星遙感數據應用、衛星物聯網通信等領域,匯聚產業鏈企業120余家,空天信息全產業鏈基本構建完成。
“我們計劃到2026年前后,建成由19顆SAR、2顆光學遙感衛星組成的AIRSAT星座系統,實現全球任意目標以高分辨率進行全天時、全天候、小時級重訪。”中科衛星(安徽)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志高介紹,“舉個例子,星座建成后,每2小時便可對合肥進行一次觀測。”
“合肥擁有空天信息企業心向往之的‘創新磁場’。”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邵宗有告訴記者,牽手合肥3年來,中科星圖已相繼落戶8家子公司,建立近千人團隊,發布了10余款數字地球產品,合肥已經成為中科星圖的管理總部之一。
數據顯示,兩年間,合肥空天信息重點企業累計獲得各項專利授權約300項、申請專利數約540項。
新賽道上千帆競發,合肥量子一路領跑。合肥高新區云飛路,也被稱作“量子大道”,一批量子領域骨干企業密布,一個新興量子產業集群正加速形成。
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率先從事量子信息技術產業化的企業。科大國盾量子副總裁唐世彪介紹,在量子通信領域,公司產品被部署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合肥量子城域網等骨干網、城域網和行業接入網;在量子計算領域,公司參與了“祖沖之號”系列超導量子計算機研制,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可提供超導量子計算整機解決方案的企業。截至2024年7月,科大國盾量子擁有國內外授權專利550項,量子通信領域同族專利數位居全球第一。
當前,合肥已集聚量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66家,居全國首位,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數量居全國前列。“讓技術用起來”,在合肥,量子信息重大產業化成果正不斷涌現,“量子密話”等一批實用量子安全應用加速邁向市民生活。(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通訊員 鄒晨光)
【現場目擊】?
“華佗故里”來了位“AI中醫”
“你好,請問濕熱體質應該如何調理?”打開“訊飛曉醫”App,記者向AI健康助手“曉醫”求助。
“曉醫”回復:“飲食方面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一份包含飲食調理、中藥調理、生活習慣調理等內容的定制版“養生指南”瞬時生成。
“最近腸胃不太舒服,請問按摩哪個穴位可以調理?”記者接著考驗“曉醫”。
“有幾個常用的穴位可以嘗試按摩,如中脘穴……”“曉醫”細致列出了穴位位置、按摩時間和按摩方法。
據了解,“曉醫”依托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基于大量資深中醫診療經驗和專業知識圖譜數據,構建了規模大、覆蓋病種全的知識庫,包括中醫病癥知識“400+”種、穴位知識“400+”種、常用中草藥“300+”種、古代醫案“6200+”份等。
“曉醫”布局中醫輔助診療和健康咨詢兩大場景,不僅為醫生提供診療決策輔助,還能為個人定制中醫養生方案,目前已在“華佗故里”安徽亳州的4個區縣、107家基層醫療機構上線,服務中醫師350余名。
“數據顯示,互聯網搜索內容中有20%與醫療健康相關,然而廣告多、信源雜、響應慢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用戶。”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擁有億級高質量醫學數據,具備醫學海量知識問答、復雜語言理解、專業文書生成、診斷治療推薦、多輪交互和多模態交互六大核心能力,讓用戶足不出戶便能將“醫生”請到身邊。(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專家視點】
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通束縛發展的堵點卡點,就要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
健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圍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這個重要問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機制。
在微觀基礎層面,著力培育高水平市場主體。通過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強化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的使命定位,發揮國有企業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突破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在市場體系層面,著力建設高水平市場體系。一方面構建有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市場環境,通過完善市場準入、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讓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另一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培育全國一體化的技術和數據市場,進一步規范資本市場,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在宏觀管理層面,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科學制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完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布局,引導各地處理好搶位發展和錯位發展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新領域新賽道的制度供給,包括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治理體系,制定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國家標準,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完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健全有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財政政策、稅收制度和金融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方向上的引導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時,著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構建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方面,要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需要,以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方向,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強化有組織科研,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構建有利于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加大對基礎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占比;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造更多技術應用場景,圍繞“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建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以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為著力點,鼓勵和引導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大力培養創新人才,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借鑒中國科技大學“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完善人才流動機制,暢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渠道,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健全人才評價制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涉及經濟、金融、產業、教育、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我們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的落實,以更健全更完善的體制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支撐。(作者:潘理權、裴曉鵬,分別系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教授,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研究基地教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