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汽車產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這一年,安徽汽車產量249.1萬輛,增長48.1%。也就是說,我國每生產12輛車,就有一輛來自安徽。
當下,安徽汽車產業(y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這與安徽汽車工業(yè)起步早、基礎扎實密不可分。
從上世紀50年代初,成功改裝出安徽汽車史上第一輛客車“愛國號”;到1968年4月,手敲肩扛出安徽省第一臺2.5噸載貨汽車“江淮牌”;再到1991年,由安慶汽車廠成功試制出安徽歷史上的第一輛轎車“安達爾”……一代又一代安徽汽車人投身其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汽車夢”的追逐。
從零到一蹣跚起步
有人說,合肥的汽車工業(yè),是從合肥車橋廠開始的。
解放初期,百業(yè)待興。1951年,當時還是合肥汽車保養(yǎng)場的合肥車橋廠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生產改裝車,響應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
要知道,此時離1953年中國第一個屬于自己的汽車廠——第一汽車制造廠落戶長春還有兩年時間。對于一群沒有造過汽車的工人來說,即使是改裝車輛也不是一件易事。
面對一片空白,工人們群策群力,從畫圖設計、到動手制造,大膽嘗試,最終成功改裝出一輛帶有31個固定座位和5個活動座位的鐵木結構客車,并取名為“愛國號”,成為安徽省汽車史上的第一輛客車。1951年國慶當天,合肥市民涌上街頭,長江路上人頭攢動,只為一睹“愛國號”的真容。
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初,合肥汽車保養(yǎng)場試制出了木質結構中型客車、單軸掛車,形成了安徽省公路交通工業(yè)的第一代產品,為安徽公路交通工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據(jù)了解,合肥汽車保養(yǎng)場的前身是皖北公路局合肥汽車站車隊保養(yǎng)組與皖北鐵路工廠,此后,改名為合肥汽車修理廠,可以說是當時安徽唯一較正規(guī)的汽車大修廠。上世紀60年代更名為合肥汽車制造廠,其生產的汽車活塞、發(fā)動機鋼套、十字軸等產品聞名全國。到了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已生產30余種特種車輛和改裝車,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部分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1997年,合肥汽車制造廠被江淮汽車集團整體兼并,廠名變更為“安徽江淮汽車合肥車橋廠”。
從某種程度來說,合肥車橋廠見證著合肥的工業(yè)發(fā)展之路。
如今,合肥車橋廠早已不在。2023年,這里“蝶變”為擁有熱門餐廳、網紅咖啡、知名劇場等在內的文化時尚街區(qū),名為“龍湖車橋新界”,成為合肥市瑤海區(qū)城市更新的重點項目。也許,人們還能從那些紅磚廠房中,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想象它的往日榮光。
填補空白的“江淮牌”
1964年5月20日,經巢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審查批準,巢湖汽車配件廠正式成立。不久后,修理廠的廠址從巢縣遷至合肥,這是江淮汽車制造廠的前身,也是安徽省第一家掛牌成立的汽車企業(yè)。
那時,江淮汽車的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們也許沒有想過,安徽“汽車工業(yè)史”上第一輛汽車將從他們手中誕生。
1968年4月,在簡陋的研發(fā)條件下,創(chuàng)業(yè)者們白手起家,靠著東拼西湊的設備和各方支援的工人與技術人員,手敲肩扛造出安徽省第一臺2.5噸載貨汽車,拉開了安徽省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的序幕,填補了安徽汽車工業(yè)的空白。1969年,在中共九大召開前,廠里生產出首批20臺汽車,完成了“生產汽車向九大獻禮”的光榮使命,并研究決定將這批車定名為“江淮牌”,提出將巢湖汽車配件廠的名字變更為“江淮汽車制造廠”。
中共中央鼓勵江淮人繼續(xù)努力造車,并且表示將大力支持安徽的汽車項目,無疑給每一個江淮人打了一支“興奮劑”。從此,江淮走上了整車制造的道路,也拉開了安徽向汽車大省出發(fā)的序幕。
當時,安徽汽車工業(yè)仍處于初創(chuàng)起步階段。除了江淮汽車制造廠,長安、安凱等汽車企業(yè)逐步涌現(xiàn)。
長安汽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是一家以生產洋火為起點的小作坊。1965年,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的前身“安徽省淮海機械廠”(即國營九三五六廠)在霍山縣成立。該企業(yè)在1979年自主開發(fā)了中國第一代微型汽車——飛虎牌微型汽車。1987年,工廠整體搬遷至合肥市西郊,成為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的前身。
1966年,安凱客車的前身——安徽省地方國營淝河汽車修配廠成立,主要生產汽車配件和修理汽車。1970年,安凱開發(fā)出安徽省首輛重型載貨汽車,填補了安徽省重型汽車生產的空白。1989年,安凱開發(fā)出11種高檔客車及雙層客車專用底盤,被列入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結束了我國大型客車無專用底盤的歷史。
不論是江淮汽車,還是合肥長安、安凱客車,都在安徽汽車的初創(chuàng)階段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現(xiàn)在,它們仍然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汽車產業(yè)的領軍車企。
多類型汽車相繼面世
時間來到了1979年,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汽車迎來了新的曙光。
從這一年開始,中國與國外發(fā)達國家洽談合作,中國汽車工業(yè)迎來“破冰”,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致、天津夏利、一汽-大眾等合資公司紛紛成立。
在安徽,汽車產業(yè)也不斷發(fā)展壯大,關于汽車生產的好消息一個又一個傳來:1979年,中國第一輛微型汽車在淮海機械廠試制成功;1979年,華菱星馬(漢馬科技)第一臺散裝水泥車產品問世;1983年,淝河汽車制造廠成功研制HF150A型長軸載貨汽車,并獲安徽省機械工業(yè)廳科技成果二等獎;1990年,江汽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客車專用底盤……安徽各地開始嘗試多種類型汽車生產,華陽汽車、安馳汽車、揚子汽車等紛紛出現(xiàn)。
這其中,安慶汽車廠于1991年自主研發(fā)試制出的第一輛“安達爾”小轎車,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1993年,安慶提出“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發(fā)展安慶的汽車工業(yè)”的口號,“安達爾”成為安徽省汽車工業(yè)的一顆耀眼新星。“那時候,安慶的所有出租車幾乎都是‘安達爾’。”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安慶汽車廠的老員工章寧仍然滿是自豪。1993年,安慶姑娘章寧經過重重選拔,進入安慶汽車廠工作。當時的安慶汽車廠風頭正勁,作為第四車間負責內部裝飾的一名員工,章寧每個月的收入幾乎是身邊同齡人的兩倍甚至更多。
資料顯示,1996年,安慶汽車廠年產量1136臺,產值突破8000萬元,短短三年時間產值就翻了近100倍。同時,“安達爾”轎車開始銷往九江、濟南、揚州、福州、中山、深圳等城市,濟南曾一次性采購100輛安達爾作為出租車。即使此后“安達爾”汽車由于研發(fā)能力弱、管理體制落后、資金鏈斷裂等原因,最終于2003年6月正式宣告依法破產,卻也曾經真實地寄托著千萬安徽人的汽車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