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第三屆全國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業務競賽上,來自安徽潁上縣檢察院的李艷群從全國99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以第九名的成績斬獲“全國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業務標兵”稱號。大皖新聞記者梳理李艷群的經歷發現,在沉甸甸的榮譽背后,是這名90后檢察人扎根基層實際,深耕業務錘煉,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學不輟、厚積薄發,因而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腳踏實地 在輪崗中練就“多面手”
2015年12月,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專業的李艷群進入潁上縣檢察院工作。從綜合部門到業務部門,李艷群先后歷經政治部、偵監科、辦公室、民行科、第二檢察部、綜合業務部多個崗位。相對快節奏的交流輪崗帶來的是繁重的工作壓力,但是對于一個愛學習的人來說,也為個人成長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綜合行政工作比較繁雜,給人的印象就是“重、苦、雜、難”。初進單位的李艷群在短時間內迅速適應綜合崗位需求,很快進入工作狀態。讓大家到現在還印象深刻的是,在李艷群的耐心細致工作下,單位人事檔案被整理得井井有條。這個“初來乍到”的小姑娘展現出來的個人政治素養、工作態度以及業務能力獲得大家的高度認可。
從事司法辦案工作期間,李艷群總是堅持多一份探究、多一些思考,致力于讓當事人在司法辦案的過程中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義。
在辦理陳某某與潁上縣某造紙廠民事執行活動監督案時,面對因年代長久、被執行企業早已破產,當事人20多年前的5萬元債權客觀上已無法追回的事實情況,李艷群陪同檢察長多次向年近80歲的陳某某釋法說理,逐漸消除其對司法機關的抗拒及不信任情緒,通過“法律監督+司法救助+社會救助”等綜合履職,化解了該起民事信訪案件,也解開了縈繞老人心頭20多年的“心結”。
干一行、鉆一行。李艷群勤于思考、筆耕不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對工作進行歸納、總結、提煉,撰寫的文章先后在《阜陽檢察》《安徽檢察》《安徽法治報》上發表,2份檢察建議被省院評為“全省檢察機關優秀檢察建議”,先后獲評全市民事檢察優秀辦案人、全市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業務能手、全省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業務標兵。
迎難而上 在急難險重中快速成長
面對辦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機會,李艷群總是迎難而上,把它作為檢驗業務實戰能力的有力抓手。李艷群曾經說過,一個好的辦案人員是案件“喂”出來的。
2019年4月,潁上縣楊某某等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中暴露出系列虛假訴訟案件線索。案件復雜,牽涉面廣,對很多辦案單位來說,是一塊“硬骨頭”。阜陽市檢察院迅速樹立以典型個案為突破口的監督思路,決定從兩級院抽調專人成立楊某某等人系列虛假訴訟檢察監督專案組。
當時,正在民行部門工作的李艷群毅然加入其中,成為這個專案組的一份子。
隨后,李艷群就一頭扎進案子里與其他同事一起加班加點,及時快速將相關刑事證據轉化固定為民事證據。最終在專案組的共同努力下,該案坐實楊某某等涉黑人員在系列民間借貸糾紛及合同糾紛案件中虛假訴訟乃至“套路貸”的情況,并據此提出有理、有力、有節的民事檢察監督。因案件的成功辦理,李艷群所在的辦案團隊被省院榮記集體二等功。
厚積薄發 成為全國業務標兵
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年過生日,輔導員送了李艷群一本書,在書的扉頁寫著“厚積薄發”。這幾個字,就此嵌入她的生活。李艷群表示,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只要盡快調整、適應、學習、汲取養分,通過日積月累就一定會開花結果。
“學習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但也是一件能讓我們有持續獲得感的事情,更是我們履職的底氣。”6月11日,榮獲“全國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業務標兵”稱號不久的李艷群在院內舉辦的交流會上與大家進行參賽經驗分享時這樣說道。
回顧此次競賽歷程,從全市的第四名,到全省的第二名,再到全國的第九名,正如李艷群所說的那樣,賽場上的極致發揮不是一蹴而就的,離不開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學習實踐,唯有腳踏實地,才能厚積薄發。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9年的工作經歷,李艷群付出過,也收獲過。一切都化為生活的營養,激勵她在未來繼續一路披荊斬棘、無畏前行。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