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農業大學,孔七在試驗田查看玉米植株。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今年31歲的盧旺達小伙孔七是安徽農業大學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專攻玉米育種。2019年,孔七來到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攻讀碩士學位,并在校讀博至今。
正值暑假,孔七和他的同學們仍在實驗室里忙著觀察花粉樣本、采集實驗數據。他關注的課題,是通過研究高溫、干旱對玉米花粉的影響,來選育抗旱、抗高溫的優良品種。他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這樣的研究很有意義。
“在我的家鄉盧旺達,玉米是主要的作物之一,但農業技術相對落后。中國擁有先進的技術,而且愿意分享給有需要的國家。我想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帶回家鄉,為家鄉的農業發展做出貢獻。”孔七說。
孔七將袁隆平視為自己的偶像,認為袁隆平通過雜交水稻解決了全球很多地方的吃飯問題,激勵了不少像他這樣的青年科研人員。“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和研究,讓非洲出產的糧食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彼f。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農業大學,孔七在實驗室開展研究。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農業大學,孔七(右)和同學在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花粉樣本。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8月13日,在安徽農業大學,孔七的導師宋有洪(右)在辦公室內指導孔七(中)和其他學生學習。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8月21日,在安徽農業大學,孔七在圖書館內查閱書籍。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8月13日,在安徽農業大學教學示范基地,孔七在試驗田里查看玉米雄穗。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8月13日,在安徽農業大學,孔七(左)和同學準備農藥噴灑設備。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8月13日,在安徽農業大學教學示范基地,孔七(上)在試驗田里與同學交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8月13日,在安徽農業大學教學示范基地,孔七(右)在試驗田里與同學交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8月13日,在安徽農業大學,孔七在校園內與家人視頻通話。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8月13日,在安徽農業大學,孔七在校園里打羽毛球。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