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中,困難與挑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如同磨礪石,將過往的磨難雕琢成鎧甲,不僅塑造了更加堅強的自我,也激勵著每一位學子心懷感激,溫暖而堅定地邁向未來。8月15日,2024大皖·陽光助學行動學子報告會溫情啟幕,四位陽光學子站在聚光燈下,與在場的每一位觀眾深情分享了他們的成長歷程與心路故事。
朱競翔:沒傘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
2016年2月16日的清晨,對于年僅11歲的朱競翔而言,是一個天塌地陷的日子——他的父親因突發冠心病不幸離世,留下了一家人無盡的哀傷。奶奶緊緊抱著年幼的妹妹,淚水止不住地流淌;母親則因過度的悲傷而無力地躺在床上,這一幕幕畫面深深烙印在朱競翔幼小的心靈上,成為他心中難以磨滅的傷痛。
五年時光匆匆流逝,家庭結構再次發生變化,母親改嫁,家中僅剩下朱競翔、妹妹以及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兩位老人肩上,他們不辭辛勞,一個在路邊辛勤種植綠化,一個在工廠里打零工,用汗水澆灌著這個家,撫養著朱競翔和妹妹長大。
“沒傘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這句話成了朱競翔內心深處的座右銘。失去父親的悲痛沒有擊垮他,反而激發了他更加堅定的自強之心。他開始深刻反思自己的學習,將學業視為改變命運的關鍵,勤奮刻苦,不斷進取。終于,憑借不懈的努力,朱競翔成功考入了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學,并在這里樹立了明確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行,成績也一次比一次優異,一次比一次穩定。
轉眼間,高中三年如白駒過隙,朱競翔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考驗——高考。在這場決定命運的考試中,他發揮出色,取得了637分的優異成績,并順利被合肥工業大學錄取。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朱競翔滿懷信心與期待,他表示將不負家人的厚望,繼續保持勤奮與努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用實際行動回報家人的養育之恩。
楊夢婷:媽媽的笑顏是我的動力
楊夢婷的母親,生前便是一位纖瘦病弱、身材矮小的女性,難以承受家庭瑣碎的負擔。因此,自小便有了楊夢婷那瘦小的身影穿梭于家務之間,背柴、打水、晾衣,無一不精。每當這時,母親總會投以會心的微笑,那笑容,在楊夢婷心中,如同最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她的童年。
步入校園后,楊夢婷偶然間捕捉到母親凝視著她練習本上紅花時的燦爛笑容,那一刻,“半懂不懂的我,第一次萌生了要好好學習的念頭。”這份簡單的渴望,悄然在她心中生根發芽。
然而,平靜的生活并未持續太久。十一歲那年,母親的驟然離世如同晴天霹靂,讓楊夢婷的世界瞬間被思念與悲痛填滿。每當思念泛濫,她便抬頭望向天空中的云朵,仿佛母親從未離開,給予她繼續前行的力量。
高中的生活緊張而繁忙,沉重的課業讓楊夢婷時常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每當看到父親作為環衛工人辛勤工作的身影,省吃儉用只為家庭,以及腦海中母親那溫柔的笑顏,她便深刻體會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從中考時的成績墊底,到高考時逆襲成為全校前100多名,楊夢婷以驚人的毅力與努力,最終踏入了南京師范大學的殿堂。
站在新的起點上,楊夢婷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堅定:“我想,媽媽會安心了吧?”
莊立旸:我有一個夢想
今年高考,莊立旸憑借出色的成績成功考入大連海事大學,這一成就背后,是他與母親共同書寫的堅韌與愛的故事。自幼年起,莊立旸便生活在單親家庭中,面對父母的離異,他的母親毅然選擇放棄教師職業,返回家鄉,用瘦弱的肩膀為兒子撐起一片天,兩人在縣城的廉租房里相依為命,日子雖拮據卻溫馨滿滿。
莊立旸回憶道,“媽媽每日勤勉工作,而我則樂于與她分享校園里的點點滴滴,那些平凡的日子因彼此的陪伴而變得不凡。”
在莊立旸的記憶里,母親是位極其堅強的女性,唯一一次見他落淚,竟是在講述睡前故事時,那份溫柔中的脆弱讓他銘記于心。“自那以后,媽媽似乎將所有的淚水都藏了起來,用笑容面對生活的風雨。”
隨著年歲的增長,莊立旸也經歷了青春的叛逆與貪玩,偶爾會對母親的要求感到不耐,但母親不辭辛勞的身影如同無聲的教科書,讓他逐漸領悟到了母愛的深沉與偉大。進入高中后,他更是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與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收獲了成長的喜悅。
如今,手握大連海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莊立旸的心中不僅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更有一個深埋已久的夢想正在悄然生長。“媽媽曾笑著說,希望有一天我能買個一樓帶院子的房子,讓她不再爬樓。”莊立旸深情地說,“其實,我早就默默許下心愿,要努力奮斗,將來回到家鄉,為我們母子倆打造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溫馨家園。”
秦雪瑩: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亳州市利辛縣的一個偏遠小村莊里,誕生了一位不凡的女孩——秦雪瑩。今年高考,她以令人矚目的707分佳績,成功叩開了北京大學的大門,被元培學院社會學專業錄取。
自幼,秦雪瑩便生長在一個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父親遠赴他鄉務工,母親則留守家中,辛勤勞作并肩負起照顧四個孩子的重任。在這樣的環境下,秦雪瑩養成了文靜內斂的性格,書籍成了她最親密的伙伴。盡管家中難以承擔購買新書的費用,但父親不辭辛勞,走遍鄰里,為她搜集來了一袋沉甸甸的舊書。這些書籍,如同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不僅點亮了秦雪瑩的文學夢想,更寄托了鄉親們對她未來的深切期望。
進入高中后,秦雪瑩的視野隨著知識的積累而不斷拓寬。在語文課本中,《鄉土中國》一文深深觸動了她的心弦,讓她對鄉村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回望自己的家鄉,她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留下的是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這一幕幕景象,讓一顆關于鄉村振興的種子在秦雪瑩心中悄然萌芽。
如今,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家鄉的深情,秦雪瑩踏入了北京大學的殿堂,選擇了社會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她深知,這不僅是個人夢想的延續,更是對家鄉、對鄉村未來的承諾。秦雪瑩立志,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將不斷汲取知識的養分,深入基層,了解鄉村的真實需求,用所學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魏鑫鑫 殷志強 余康生 攝影報道 實習生 王欽 唐雪玲 金迎樂 曾波 李向榮 柏麗云 鞏慧賢 羅霽陽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