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7月17日,五河縣城關鎮王洼小區一處住宅樓,91歲的老人張大同早早起來。在打掃完自己的衛生后,他來到小區門口,像往常一樣邊散步邊撿路邊散落的紙屑和垃圾袋。作為抗美援朝的老兵,他由衷表示對戰友們的懷念和敬意,道出了要把珍惜美好生活的理念傳承下去的心愿。
青年的他 入伍后走出國門
7月17日上午10時許,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張大同的家里,此時,張老早已穿上一套軍裝等待記者的到來。張老今年91歲,帶著助聽器的他,回答記者的問題思路清晰。對于自己的當兵歷程,這位老兵回憶,1953年2月,他從老家鳳陽縣應召入伍至東北,隨后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70師后勤衛生營擔架員的身份入朝參戰。當記者詢問他在戰場上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時,張老說:“當時去的時候是一個團,擔架員包括他是四個人。每一次冒著槍林彈雨奔赴前線搶救傷員,都是在與死神賽跑。戰火把天都染紅了,白天與黑夜沒有什么區別。槍響也不知道害怕,也不覺得累,只想救一個人是一個。擔架員的任務就是搶救還活著的傷員,一分一秒都是非常珍貴,因為那就可能是一條命,一條活生生戰友的命呀!”
對于目前的生活,張大同老人表示很滿足,感謝政府給予老兵的關懷。自己的戰友們均年事已高,已經沒有可以直接聯系到的人了。他感受到:經歷了戰火紛飛、生死瞬間的殘酷戰場,眼前的寧靜與安寧顯得尤為珍貴。“珍惜”是需要傳承的。
如今的他 善念傳承周邊
1955年,入朝2年半的張大同隨隊回國,后于1957年從北京退伍返鄉,被分配到鳳陽公安局,之后又來到五河縣參加了當地的漁業部門工作建設。
因為自己在朝入伍工作出色,張大同還曾獲得一枚三等功獎章,對此,他也沒有過多聲張,在如今五河縣的生活中,這位老人更沒有太多渲染,他的老伴姜要芝介紹,“老頭子當兵養成的早睡早起這習慣就一直沒有改變過,早上散個步還撿路邊垃圾;他還是個熱心腸人,看到鄰居有啥事,能幫忙的都會主動幫忙。”
張大同的兒媳沈冬梅,向大皖新聞記者介紹:公公張大同老人目前生活一直很“順意”,作為子女的家人們,始終感受到的就是老人家當兵經歷以來的善念,也許是擔架兵的經歷,讓他幫助人的善念延續至今。
大皖新聞記者 李勇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