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安徽人文講壇丨詩話宣城:千古詩人地 風物總相宜

宣城毗連蘇浙,緊鄰滬杭,南接黃山,北通長江,歷史悠久,人文昌盛,素有“自古詩人地”之美譽。宣城名山勝水、宜人風物,迎來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謝朓、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梅堯臣、蘇轍、楊萬里、吳潛、文天祥、施閏章……或宦于斯,或游于斯,或生于斯,他們的清詞麗句,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宣城的秀美風光,為千古府郡作了很好的代言,而詩人們的登臨吟詠,又與這片土地相得益彰,煥發出動人的絢麗光彩。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咱們就來詳細聽一聽詩與宣城的故事。

嘉賓介紹

韓震軍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理事,出版《本事詞校考》等,在《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曾參與策劃CCTV10《跟著書本去旅行》、安徽日報社《安徽詩文地理》等,多項成果獲安徽省社科成果獎。

謝朓的詩歌為宣城“打廣告”

宣城,古稱“爰陵”,后又寫作“宛(yuān)陵”,有山有水,草木豐美,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既然從有名字始,這片土地就與詩結緣,那么怎能缺少了詩人、詩歌和與之相適宜的風物?清代文學家姚鼐有詩云:“宣城古是詩人地。”元代汪澤民和張師愚編有《宛陵群英集》,明清人又接力續編成《宛雅》。《宛雅》收錄唐至清代宣籍詩人443位、詩歌2531首,其中詩人有男的、女的,有文士,有僧尼,但這只是“百花園一角”。如果擴大到歷代的“外來戶”,在宣城寫的、寫宣城的,那么就會“人以千計、詩以萬計”,洋洋大觀矣!“當然,我們理解‘宣城古是詩人地’,不能單單以數量求證,質量仍是一個重要標準。”韓震軍說。

在涉足宣城的古代詩人中,不乏有頂流、大牛。南齊建武二年(495),謝朓從南京來到宣城,出任郡守。謝朓(464-499),字玄暉,河南太康人,與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同宗,世稱“小謝”。謝朓與宣城淵源很深。他的祖母是宋文帝的女兒、長城公主。祖母的弟弟,也就是他舅爺爺、著名史學家范曄,曾做過宣城太守。范曄在宣城任上,完成了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后漢書》初稿。若干年后,謝朓重走范曄當年外放之路,在宣城起筑高齋,視察民情,面對一城風景,每每吟嘯自若,在這里他把中國山水詩推至一個新的高度。謝朓在宣城任上,時間不長,兩年不到,但詩藝臻至,政聲鵲起。因此,后人稱其“謝宣城”。

謝朓的詩歌為宣城較早地打了廣告。天寶十二年(753)秋,“小迷弟”李白追尋偶像謝朓的蹤跡,首次來到宣城。從此,他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李白先后七次游歷宣城,爬敬亭山、登謝朓樓、游桃花潭、賞涇川景、品老春酒……足跡幾乎踏遍了宣城的每一寸土地,思通萬里,情融山水,寫下了大量名篇佳什。“謝朓李白兩人物,前呼后應相逍遙。”宣城猶解謝、李,謝、李帶火宣城。

除了“交流干部”“背包客”外,在宣城讀書、貢舉的外籍詩人也不下少數。“文起八代之衰”、詩以“奇險”著稱的韓愈,青少年時期就是在宣城度過。韓愈三歲而孤。德宗建中元年(780),13歲的他隨長嫂鄭氏,為求安穩生活,渡過淮河、長江,來到先人在宣城購置的“別業”。在這里,韓愈與侄子韓老成朝夕相伴,苦讀多年,歷經三次落榜,最終于792年進士及第。作為“詩王”的白居易,青年時期在經歷“高考失利”后,于貞元十五年(799)在高人的指點下,按照合法程序“移民”宣城,第二年成功折桂。宣城成了白居易一生難以忘卻的福地。韓愈、白居易與宣城,正是有了這樣一段緣分,所以才有了中國文學史上《祭十二郎文》《紅線毯》等驚世名篇。

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詩人更是群星璀璨。梅堯臣(1002-1060),字圣諭,宣城宣州區人,世稱“宛陵先生”。梅堯臣詩才突出,與宋初大臣、文學家錢惟演是忘年交,與歐陽修是好哥們,大詩人陸游將其詩與歐陽修文、蔡襄書“三者鼎立,各自名家”,劉克莊稱其“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熱愛家鄉的山水風物,創作了大量描寫宣州風光人文的詩歌。吳潛(1195-1262),字毅夫,號履齋,宣城寧國人。嘉定十年(1217),吳潛由宋寧宗御筆欽點,擢為狀元,后官至宰相。政聲之外,吳潛在南宋詞壇上占有重要地位。《全宋詞》收其詞作268首,其中《望江南》十四首,首首以“家山好”開頭,真切地表達了一位赤子熱愛家鄉的情懷。施閏章(1619-1683),字尚白,號愚山,宣城宣州區人。尤工于詩,曾被譽為“尊唐派領袖”,創有“宣城體”,與宋琬齊名,在清初詩壇上有“北宋南施”之稱。

放眼宣城這片詩國星空,光芒閃耀,續接千載。韓震軍介紹,這里不僅有“詩仙”“詩王”和“詩佛”,還有“七絕圣手”“五言長城”“宋詩開山祖師”“狀元詞人”“宣城派領袖”,等等。今古一相接,江山憶舊游。宣城凝結著行進者的心靈腳步,斗移星轉,曾站在路上看風景的詩人,又成為了別人眼中的風景。

宣城是中國山水詩的成熟地

宣城地處黃山余脈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結合部,境內山環水繞,風光宜人。山水是宣城的一張永恒名片。一千多年前,謝朓來到任所,下車之后,即被“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的山城景色深深吸引。其在《宣城郡內登望》寫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威紆距遙甸,巉巖帶遠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暮色中,陵陽山綿延起伏,春谷水曲折蜿蜒,山水之間,屋舍人煙時隱時現,一幅蒼茫遼闊的冬日水墨宣城圖就呈現在眼前。日出見眾鳥,山暝聞孤猿,春賞“余雪映山”,夏吟“木轉成帷”,秋誦“荷漸如蓋”,冬瞰“崢嶸平陸”……謝朓無論冬夏,不分朝夕,山水相伴,陶醉其間。

“宣城古號山水國,敬亭云氣雙溪煙。”古往今來,敬亭山無疑是宣城山水名片中的亮麗底色。“宣城太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謝朓辭世二百多年后,循聲而來的李白,秋登謝朓北樓,面對如畫江城、山晚晴空、敬亭云氣、雙溪彩虹……不禁發出感慨:“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在“江南名郡”宣城,李白想吹謝朓吹過的風,看謝朓看過的景。無論是“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還是“池花春映日”的謝公亭、“綠竹助秋聲”的宛溪館……凡當年謝朓登臨覽觀之所,李白一一前往憑吊,賦詠成詩。“巖花半識玄暉面,溪聲細和謫仙詩。敬亭山之所以成為江南詩山,謝朓、李白兩人功不可沒。”韓震軍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位于寧國市西北部的文脊山,與敬亭山一北一南同處宣城之境。“宣城百山間,文脊尤奇峰……游者如可得,甘棄萬戶封。安能久塵土,傾倒相迎逢。”王安石的這首《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描繪了宋人眼中的文脊山景象。北宋之前,文脊之名遠遜于敬亭。王安石和梅堯臣題詠后,漸漸進入文人視野。楊萬里詩云:“不是青山是畫圖,南山瘦削北敷腴。兩山名姓君知么?一字玄暉一圣俞。”作為本地人,北宋的梅堯臣對文脊山曾作過深度游覽,并一連寫下《山門》《紫云巖》《夕陽巖》《朝陽洞》《漣漪洞》《碧云洞》等詩。“入門復見田園美,田外峰巒回抱尊。”由于巖洞深邃,冬溫夏涼,故洞府春早。當山外春寒料峭,洞內已群芳吐秀,片片落英,以致“山花逐水到山下,漏泄人間春未知”。詩人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故鄉山水的贊美之情。

山一程,水一程,在眼光敏銳、獨到的詩人那里,總能發現別樣的風情。“路入宣城山便奇,蒼虬活走綠鸞飛。詩人眼毒已先見,卻旋褰云作翠幃。”奇秀橫臥的黛色山脈,在浮動的云霧映襯下,宛若游龍飛鳳,它不但有了靈性而且婀娜多情。“涇川三百里,若耶羞見之……佳境千萬曲,客行無歇時。”涇川上不僅有桃花潭,而且兩岸群山巍峨,林木茂密,其間水西寺聳立。“天宮水西寺,云錦照東郭。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李白在水西寺流連忘返,題詠甚多,后代詩人慕名往來,吟詠不輟。晚唐杜牧吟嘆:“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煙雨中。”

謝朓起樓,李白登臨,堯臣謳歌,愚山繼韻,詩人們且行且歌,一路山水一路詩。宣城的一山一水,經過詩人手眼的裁剪,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分外嫵媚動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是有了宣城山水,才有了大量山水名篇。”韓震軍說,“宣城仙圣地,山水作名州。如果說浙東溫州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那么皖南宣城無疑是中國山水詩的成熟地。”

李白為何對宣城這般鐘情?

“青溪勝桐廬,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傾側。彩鳥昔未名,白猿初相識。”宣城不僅有靈山秀水,而且有豐美的別樣風物。行走在宣城的歷代詩人,在對話秀美山川的同時,也敏銳地發現、盡情地欣賞它們。“彩鳥昔未名,白猿初相識。”(李白《宣城青溪》)“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吾鄉宣城郡,每以此為勞。”(梅堯臣《送友人》)“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黃庭堅《謝送宣城筆》)“碩果宣城得,花膚易地無。”(洪邁《木瓜》)“山瓶遠致宣城酒,云液添杯山祝壽。”(林光《仲冬都城贈孫吉夫追和李長吉致酒行》……自然物產外,人文景觀也歷歷在目。“誰念北樓上,對此懷謝公。”(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杜牧《題水西寺》)“遠船來橘蔗,深步上魚蝦。”(梅堯臣《宣州雜詩》)……宋代詩人王令云:“宣城風物佳,古語昔已忱。”“詩人的積極謳歌,不單單表現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而且大大地開拓了詩歌題材范圍。”韓震軍說。

紅線毯,是唐代宣城地方政府每年向朝廷的貢品,其制作過程復雜。“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經擇、抽、煮、染、織等流程,蠶繭編成線毯,但宣城這種特產最終只是供給宮廷使用。“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宣城紅線毯既軟且厚,特質上更勝于有名的其他品牌。“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白居易在詩尾的問話震耳發聵,直擊心靈深處。白居易在宣城生活過,對宣城別樣風物深有了解,除了《紅線毯》外,還有《紫毫筆》等。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是天才詩人,賀知章讀過他的詩作稱其“謫仙人”。李白同時也是一個孤傲的狂士,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當朝皇帝玄宗調羹!就是這樣一位詩人,歷次漫游宣城,反復吟詠宣城風物。《贈汪倫》以桃花潭水作比,《哭宣城善釀紀叟》以陰陽相約,深切表達真摯友情。兩首詩歌都把自己和友人的姓名嵌入詩中,讓友情隨詩流傳于世。李白為何對宣城這般鐘情呢?韓震軍分析,溫暖人情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宣城為中心的皖南山水自然靈秀,但放眼華夏,不說超過至少不遜于皖南山水的地方確實存在,像浙東山水,李白踏足過,但對其并未如此。相反,卻有“若耶羞見之”“青溪勝桐廬”之類的感受。之所以這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李白對皖南產生了深深的感情!因為李白在失勢落魄的時候,汪倫和紀叟等宣城基層人民接納了他,在這里他的心靈得到了療養!宣城人民為何熱情好客、真誠待人呢?這又與“唐前宣城是個移民城市,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不無關系。“宣城有山有水,有別樣風物,更有真誠待客的人民,這是歷代詩人吟詠宣城的不竭動力。”韓震軍說。

“千載詩人地,從古號名邑。風物妙九州,來日猶可期。”韓震軍相信,擁有豐厚自然、人文資源的宣城,明天一定會像其秀麗的山水一樣,讓人向往,令人陶醉!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彭玲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安徽人文講壇:詩話安慶

長江北岸的安慶,建城不算早。但歷代詩人歌詠安慶,不乏膾炙人口之作。從質量與數量上看,安慶也是一座詩歌之城。面朝江水的詩意安慶,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的城市名片,安慶詩歌之路,令人流連忘返。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濮阳市| 深圳市| 诸城市| 江西省| 永新县| 白银市| 鄄城县| 东光县| 阿坝| 灌南县| 泸溪县| 晋宁县| 石首市| 商丘市| 呼伦贝尔市| 温泉县| 金寨县| 阿图什市| 西乡县| 彭泽县| 马尔康县| 兰州市| 融水| 义乌市| 博爱县| 崇义县| 南澳县| 天等县| 彭山县| 阿瓦提县| 虹口区| 望都县| 略阳县| 罗田县| 恭城| 宣恩县| 军事| 白山市| 称多县|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