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每當蕪湖進入汛期,最受關注的當屬濱江公園“一家三口”雕塑。很多市民已將其當作測量蕪湖長江水位的“刻度表”。江水淹到“小孩”,水位是多少,淹到“爸爸”,水位是多少,相信不少蕪湖人都能娓娓道來。
這組雕塑的作者是誰?“一家三口”雕塑的原名是什么?7月4日,大皖新聞記者專訪了蕪湖濱江公園雕塑作者于小平教授,了解雕塑背后的故事。
于小平教授近照
于小平,安徽蕪湖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82年浙江美院雕塑系本科畢業;1988年湖北美院研究生畢業并留校任教,曾任湖北美院雕塑系副主任;2002年赴中國美院出任公共藝術系主任,后任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書記等職。
“一家三口”原名叫《纖夫》
記者:于教授,您好。聽說您在濱江公園里創作了多組雕塑,“一家三口”是其中一組嗎?
于小平:蕪湖濱江公園始建于2006年,是將原來的江邊大地,改造成現在這個錯落有致的公園。2008年,濱江公園一期建成開放。在當時的規劃當中,就有計劃放置一些長江文化的民俗性質雕塑。這些雕塑一共有16組,于2009年完成。不僅有蕪湖鐵畫、蕪湖米市方面的雕塑,還包括了蕪湖天主教堂邊的《牧羊女》和蕪湖八號碼頭旁的《長江之子》?,F在的“一家三口”,當時的名字叫《纖夫》,是其中一組。
記者:對于雕塑《纖夫》,大家現在都習慣叫它“一家三口”,能否介紹一下這組雕塑的創作背景和靈感?
于小平:過去在蕪湖江邊,尤其是青弋江上,有一些人家在船上生活。他們有時會遷徙,有時會搞點運輸。這組“一家三口”雕塑,表現的就是長江邊在船上生活的一家人。父親帶著妻子和孩子,共同拉著纖,纖后面是一條船,這艘船就是他們的家。
雕塑中“父親”是一個南方人形象,比較清瘦,但體魄依然強壯,其形象樸實、端正、堅毅;妻子在他身后,身體呈前傾姿態,微微仰著頭擦汗,是個賢淑女人的形象;后面是一個小孩兒,他一邊走,一邊吹著用蘆葦折成的蘆笛。小孩兒背的纖是比較松散的,反映了他比較輕松快樂的情緒。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在長江邊生活的人家畫面,有一定故事性。它有構圖感,加上刻畫下了工夫,比較受大家歡迎。
于小平創作《纖夫》時的模特,即“一家三口”中“父母”的原型。
8年前知道“一家三口”出名了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知道“一家三口”成為衡量蕪湖水位的“刻度表”?
于小平:這些雕塑當時建的時候考慮到和環境的關系,所以把“一家三口”雕塑放在離長江最近的地方,讓長江做雕塑的背景。他們拉著纖,纖就在水里,所以雕塑必須要離水近。
大概是在2016年汛期,有網民發了一些蕪湖長江水位的圖片,其中就有這組雕像。后來不斷有朋友把雕像和水位相關的圖片發給我。我作為雕塑作者,一方面擔心家鄉水情,同時我也感到欣慰,這個作品能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東西,起到了更多的作用。
市民關心雕塑,也是關心水情
記者:蕪湖市民特別關注“一家三口”雕塑,您認為是什么原因?
于小平:這其中主要還是跟水情的變化有關系。我在創作這個雕塑的時候,并沒有完全考慮到水位上升帶來的后續影響。但當時也考慮到,蕪湖長江水位在10米左右的時候,水會淹到雕塑底座。當時因為這個問題進行過探討,我說水到雕塑底座沒關系,雕塑上這些人就像在水邊行走一樣。
但后來水位到最高的時候,江水淹到了雕塑頭頂。在江水起伏過程中,雕塑可以體現出在洪水中拼搏的精神,加上蕪湖人民歷來關心大水,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共鳴:它們(雕塑)的命運也是大家的命運,洪水大了,它們(雕塑)淹沒了,也會把災難帶給本地的老百姓。所以我們蕪湖人都有去江邊看看的習慣。
這里面還帶著和長江沿岸百姓命運的關聯,引起了共情。市民看到長江水位不斷上升,“一家三口”一點點被淹沒,心里也會泛起波瀾,既同情這“一家三口”,也是為家鄉水情擔憂。長江蕪湖段水位的高低,通過這組雕塑能很直觀地看到,這就成了一個直觀的水文標志,成了一個地標性的作品。
大皖新聞記者 孫芮 (受訪者供圖)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