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從1986年安徽第一條高速公路——312國道合肥至南京段建設項目動工至今,安徽高速從零起步,實現通車里程5800多公里,“五縱十橫”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形。近年來,安徽高速公路領域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現從“創新科技”到“綠色發展”的轉型發展。依托科技賦能,交通運輸領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發揮交通運輸滲透千行百業的優勢,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提供場景應用和支持。
利用爬索機器人開展橋索安全監測
創新智慧建造 高速建設更加智能化
“我們以工程建設的實際需要為依托,加快創新智慧建造,尤其是數字智能制造,讓路橋隧道施工技術得到很大提升。”安徽交控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說。截至目前,安徽交控集團建成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5164公里,占全省88%。作為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建造行業,安徽交控集團以創新科技為引領,不斷推動高速公路建設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德上高速合樅、池祁段作為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開發了橋涵構造從上部到下部產品全系列化,從小跨徑到大跨徑全覆蓋,“公路建造呈現分段、分區裝配化集成,并實現可達、可檢、可修、可換,效率大幅提升。”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建設過程中,節省了大量土地資源,降低生態環境擾動影響,節約工程造價數億元。
另外,無岳高速、宣涇高速創新傳統瀝青水穩攤鋪模式,推廣應用自動駕駛技術、自動攤鋪技術、智能壓實技術和可視化技術,使路面平整度、穩定性和效率大大提高。“針對水穩層邊部施工,應用同步同頻率邊部注漿裝置,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時減少了材料浪費,解決了邊部容易出現的質量通病,使水穩邊部質量合格率從最初的40%提高到90%以上。”宣涇高速一標項目負責人說。
全路段實時視頻監測
生態理念催生“綠色高速”
在描繪新徽道的“皖美”圖景上,綠色已然成為當今高速公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近年來,高速公路建設從綠色主題性試點到綠色公路示范推廣,從平安百年大橋到品質工程全覆蓋,從道路安全耐久到服務站點提檔升級,生態優先等綠色發展理念正厚植在安徽交控建設的每一條高速公路上。
宣涇高速無人駕駛瀝青攤鋪
其中,無岳高速以統籌資源集約設計為先導,與地方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共享走廊帶,提升國土空間的利用率,施工時利用引江濟淮工程廢棄土石方填筑路基,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耕地資源。
池祁高速隧道占比高,隧道洞渣挖棄的石方通過深加工進行分類使用,優質骨料可作為橋梁混凝土和路面集料,機制砂可替代天然河砂,實現了就地循環、低碳經濟的良好效果。廬江東服務區與互通立交合建,利用高邊坡等閑置土地建設光伏發電、增設新能源車充電樁、建立智慧能源平臺精準調度,預計每年可減少超1300噸二氧化碳排放,實現近零碳服務區的目標。
無岳高速大別山隧道群,首次在隧道洞口就近埋設光伏發電,提供隧道照明,既節能降碳,又減少用電費用。黃千高速深渡服務區積極拓展交旅融合功能,探索綠色建造與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核算模型,為低碳高速公路發展路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當前,在安徽高速公路上,數字賦能,智慧建造、智慧出行、智慧服務區、智慧碼頭等智慧交通應用場景正加快落地。下一步,我省將加強智慧交通頂層設計,部署實施更多智能交通重點項目,讓科技創新引領交通強省建設,為老百姓帶來更加綠色、智能、舒適的出行體驗。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