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火了。邁出追尋熱愛的腳步,去過心曠神怡的生活,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阿勒泰”。
而在一批傳感器人心中,“先行者”蚌埠,就是他們的“阿勒泰”。
他們心中對智能傳感器產業的熱愛,探索,不懈追求,與年輕人對“阿勒泰”的向往如出一轍。蚌埠,是他們抵達傳感器世界的理想之地。
5月25日,蚌埠舉行第六屆中國(蚌埠)MEMS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這又是一次傳感器產業的盛會,是傳感器人的頂峰相見。
那么,作為傳感器人向往的“詩和遠方”,蚌埠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
中國傳感谷
時代脈搏,風口上的那只“鷹”
什么是智能傳感器?通俗點說,就是有了“眼睛”“耳朵”“鼻子”,讓萬物“感知與互聯”。別看它“身量”不大,能量卻不小。
智能傳感器正因物聯網應用的不斷落地而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也是開啟萬億級智慧物聯市場的關鍵。
這和蚌埠有什么關系?
蚌埠,是中國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集成電路及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
中國傳感谷與合肥的“中國聲谷”、蕪湖的“中國視谷”,猶如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的“三劍客”。
這座近三年來聲名鵲起的中國傳感谷位于蚌埠市區東部,已匯聚100多家傳感器相關企業,不斷為蚌埠釋放創新動能。
5月24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中國傳感谷,實地感受傳感器產業的澎湃脈動。
在園區內,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一條總投資超50億元的8英寸MEMS晶圓生產線,它正在加緊建設步伐。
這個被列入國家集成電路生產力布局的重大項目,預計在今年年底串線投產。達產后,這里每個月能夠生產3萬片晶圓。
這將是蚌埠在傳感器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底氣。
而這條生產線,其實最初在“落戶”上,也曾有過激烈競爭。當時是考慮建在蚌埠,還是另一座長三角城市,在兩個城市之間做抉擇,最終還是決定落子蚌埠。
“蚌埠傳感器產業本身就有歷史積淀和市場基礎,還有人才優勢,但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給出了優厚的政策、稅收、資金多重支持,綜合考慮,蚌埠的優勢都更加明顯一些。”有知情人士介紹說。
傳感器產業政策的“及時雨”,蚌埠從未停過。早在2017年,安徽省出臺《安徽省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劃》,對蚌埠市以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為主的半導體產業有了明確定位;2018年,蚌埠市出臺《蚌埠市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的脈絡逐漸清晰……
在剛剛召開的第六屆中國(蚌埠)MEMS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上,安徽再次出臺14條舉措,涉及加大投入、創新發展、人才引育等五個方面,用真金白銀支持中國傳感谷發展。
MEMS慣性芯片
摸準時代脈搏,蚌埠成了風口上的那只“鷹”,把握風向,審時度勢,政策引領,順勢翱翔。
立足區位,智能傳感“產業高地”
出了蚌埠南站,沿著東海大道,5分鐘車程,即來到了“中國傳感谷”。幾乎每天都有各地的專家、客商、技術人員等,通過高鐵抵達中國傳感谷。
“我現在都不開車回家,坐高鐵30多分鐘就到了,快得很。”安徽禹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華東是徐州人,2021年6月,其所在的公司從蘇州整體“轉場”至蚌埠,更名:安徽禹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這是第一批進駐中國傳感谷的企業。至此,李華東就常在蚌埠、徐州兩點一線跑。
“蚌埠交通優勢非常強,我們請的專家很多都是上海的,過來2個小時到了,下了高鐵就到公司,這多方便啊。”李華東說。
李華東一語道出了蚌埠卓越的區位交通優勢。
近些年來,隨著高鐵的開通,大幅縮短了蚌埠經開區與長三角地區、皖江城市帶、中原經濟區等重點區域核心城市上海、南京、合肥、徐州等的空間距離,積極促進區域間人才、技術、土地等資源互補,經濟、文化、研發等協調合作。
蚌埠目前已形成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全面建設的立體交通網絡,形成了與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帶主要城市間“一小時經濟圈”。
蚌埠發達的交通圈,不僅使人才、技術交流暢通,作為物流樞紐中心,企業也享受著蚌埠物流帶來的便利。
同樣是禹芯半導體公司,公司常用于塑封晶圓的一款導電膠,對時效和運輸環境有著高要求,運輸過程中,必須穩定保持零下50℃的溫度,材料一經開封,則必須在24小時全部使用。
“我們訂貨后,頭一天下午上海發過來,第二天上午就能送到,在蚌埠能做到‘次日達’。”李華東說,這比一般的三四線城市要快上半天到一天,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也降低了損耗概率,這給企業帶來的是實打實的節約和便利。
早在2018年,蚌埠就被列為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經過多年發展,物流為“翼”,儼然已成為蚌埠產業發展的推進器。
聚才引智,皖北“人才高地”
“新蚌埠人”孫文衛,一名90后理工男,2018年從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因為愛情,來到蚌埠就業。
2022年,感受到“傳感器”產業的發展熱情,他應聘加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華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傳感器結構研發工作。
“公司里年輕人很多,來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專業。”孫文衛說,在蚌埠,即使不在“傳感器”行業,也會聽到它的“傳說”,能夠在傳感谷工作,也是一份“體面”的工作。
趙鵬飛是東北人,2011年畢業后,一直從事相關技術開發工作,早年“轉場”過哈爾濱、深圳等地,2019年,跟隨技術團隊,來到蚌埠工作,現任華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而在蚌埠工作一段時間后,他索性舉家搬遷至蚌埠,孩子也在當地上學。
“蚌埠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在這里住得很舒服,講實話,公司給的待遇也不錯,能在這里生活得不錯。”趙鵬飛笑著說。
深圳市一家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屬于傳感器上下游配套企業,2024年4月,剛與蚌埠簽約,將在這里開設一個新項目,廠房裝修正在進行中。
這一次合作的“媒人”正是李華東,這是他推薦加入中國傳感谷的第二家公司。“蚌埠確實值得干實事的企業來干點事,才會向合作企業去推介它。”李華東還透露說,他推薦的第三家公司正在洽談中,他對蚌埠有信心。
第六屆中國(蚌埠)MEMS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
在第六屆中國(蚌埠)MEMS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上,安徽剛剛出臺的14條舉措中,又為蚌埠搶抓傳感器人才“加了一把柴”。
舉措聚焦智能傳感產業集聚一批頂尖人才及團隊,按需配置創新資源和研發機構,5年內給予項目經費支持和人才獎勵,對具備取得巨大貢獻或突破顛覆性技術潛力的,可“一事一議”提供支持保障等。
近者悅,遠者來。人才興,才能引領發展強。
是多方聚才引智,共同為蚌埠打造皖北“人才高地”聚力,繪就出了一幅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其實,除了政策引領、卓越區位、人才匯聚,蚌埠還有服務優勢,充實園區企業幸福感,產業優勢提振企業家信心,企業優勢又吸引傳感器上下游企業向蚌埠集聚……
《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臺詞,“我喜歡你”的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見你”。
蚌埠,傳感器產業,正如朝陽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與奔赴。
因為“阿勒泰”,不在別處,就在追尋熱愛的腳步。
在蚌埠,去追一束熱烈的“傳感”之光。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李勇 通訊員 王智聰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