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何顯玉談新作《東圩埂》:故鄉的原風景是游子生命的底色

大皖新聞訊 2024年2月,資深媒體人何顯玉的新作《東圩埂》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是時隔9個月之后,作家出版社推出他的又一部紀實散文集。書中記錄了他的故鄉廬江縣金牛東圩埂當年的往事故人。書稿內容感情充沛,浸染鄉村真實的煙火氣息。可以說,圩埂上的人們是同時代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東圩埂也是萬千村莊中的一個縮影。同時,書稿作者還善于發掘苦難歲月中的詩意,讓讀者在字里行間又能感受到故鄉人超乎尋常的生命力量。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對話了何顯玉先生。

何顯玉

記者:當初您怎么想到要為自己的故鄉寫這樣一部書的?

何顯玉:我曾是一名職業記者,之前一直在寫他鄉他人他事。后來萌生出想給自己的家鄉東圩埂寫一部書,記錄那條圩埂上的往事故人。

四年前的谷雨時節,我年過九旬的母親過世,東圩埂上的那處老屋空了。我從熱鬧的都市移居江南九華山中,開荒種菜,晴耕雨讀閑寫文章。那時我就知道,往后余生,對于生我養我的故鄉,往后是越來越遠了。

從母親離世的那個雨季開始,我便有意從故鄉歲月煙火里翻撿出一些往事故人寫成文章。這些文章傳至故鄉,鄉親們給我極大的鼓勵。如今還在故鄉圩埂上謀生的兒時小伙伴說,生命如同韭菜,一茬一茬割,下一茬就輪到割我們了。我們這一茬人中算你讀書最多,你若再不寫出來,圩埂上那些往事故人沉淀到歲月塵埃里就找不到了。

記者:很多讀者反映,讀《東圩埂》在流淚中能獲得一種力量、一種希望,更萌生出一份美好的期待。這一點您是如何做到的?

何顯玉:去年春末夏初,我從在九華山間寫就的有關故鄉的文章里,挑選出五十余篇集成《東圩埂》一書初稿。在整理潤色書稿時很是沮喪,文章里濃濃的悲情彌漫,洪水、淚水,甚至是血水,如同少年時親歷的滔天洪水一般。暴雨,洪水,白浪滔天,這就是我兒時家鄉的底色。但是,東圩埂上祖祖輩輩人苦難生活煙火里卻難覓詩意。

打開鄉愁,我們不能只是掉進苦難歲月的“深坑”里,哪一種鄉愁里都要有一份深情和詩意。為了尋覓這份深情與詩意,去年六月初,我帶著書稿回故鄉東圩埂老屋住了一段日子,試圖尋覓東圩埂往事故人的“詩意”與激勵人的精神。

晨光里,晚霞中,還有星光下,我獨自去圩心田埂上走走。白天下田看看兒時伙伴們耕田、打鈀、撒稻種,晚上找他們聚一起喝酒聊天。我們穿開褲在一起長大的兒時小伙伴們,現在都成了圩埂上老人了,依舊面朝黃土背朝天在泥巴田里摳碗飯吃,還是那么辛苦勞累。但他們的精神富裕,對生活與后生都滿懷希望,沒有唉聲嘆氣的。

人間縱有萬般苦難,歲月亦不乏溫情。我忽然間找到了故鄉苦難生活中的“詩意”,發現故鄉人超乎尋常的生命力量。活在圩區的人們生命中總有種超常的力量與韌勁,無懼災難,笑對生死,帶領著一家家、一個個村落走過貧窮與苦難,往生活的高處與生命的高境行走。

記者:此書出版后,九十九歲的當代著名美術史論大家郭因老先生曾題詞,并高度稱贊:“《東圩埂》是描寫中國農村的一座文化紀念碑”。在您眼中,這部書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何顯玉:《東圩埂》原本就是寫我故鄉那條圩埂頭上的往事與故人,很多移居外地的家鄉人從此書中找到了當年熟悉的人與事。那些本已落入歲月塵埃里的往事一樁樁浮現出來,一個個早已離別人世的長輩“活”了過來。就有兒女讀到此書后,回老家讀給家長聽的。也有家長讀后,專門轉贈給后生們留念的,不忘過去,莫丟根本。

我故鄉金牛鎮黨委書記劉書虎來信告訴我,“您寫的很情真意切,很感動,才讀已數次流淚。”在上海創業的金牛學子時傲兵買了一百本《東圩埂》,帶往上海轉贈給能遇見的廬江籍人士。江南有個叫謝桂珍的女作家,春節前來信說:“一翻開《東圩埂》眼淚就像斷了線似的,春節幾天不再讀了,過完年再讀再哭?!?/p>

家鄉的原風景是游子生命的底色,他們奔走在謀生亦謀愛的途中,易與《東圩埂》共情。我們這個農耕為主的國家,不少人可能忘記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作為東圩埂農民后生的我,是不能忘記那些祖輩、父輩,還有與我同輩同齡的中國農民的。他們是家庭的頂梁柱,是天地間的好漢,他們的身上承載著太多責任與重擔。

感謝郭因老先生,他一直關注三農問題。他讀過此書的大部分文章,并經常給予點評鼓勵。他那段題詞分兩次寫的,除了剛才那句話,還有“我們從東圩埂生生不息的煙火里,可以看到頑強,看到力量,看到光亮,看到善與美,衷心祝愿東圩埂的前景越來越好?!彼}的不只是我這部書,更是對中國農村農民命運的一份深切關懷與期待。

記者:這本書里寫到您的父母、鄰里,還有兄弟、同學,特別是寫父親,讓人忍不住落淚。父親真是兒子登天的梯啊。

何顯玉:天底下的父親,對兒女們來說,都是這個世上恩重如山的人,母親也是一樣。我大山一般堅韌的父親那么勤勞苦作,頭頂天腳踩地,仍然難以周全一家老小生活。目睹兩個孩子在自己的懷里離世,他心里裝的苦水一定比黃連還要苦百倍。如我父親一樣,東圩埂上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那條圩埂,他們一生承載過太多的災難與傷痛。但是,他們又如山一般堅硬,頑強地用性命跟諸多不幸死磕,撐起東圩埂那一小片天空,讓那條圩埂上如我一般的后生們得以存活下來,長大成人,依靠讀書、參軍、打工走出那條圩埂頭。四十多年前我成為東圩埂上第一個大學生,直到二十二年后才走出第二個大學生,如今有了公派赴美的博士生了。很多東圩埂后生靠自己打拼,在不同的城市扎根生活。

東圩埂煙火不滅,圩埂上的鄉親命運是同時代中國農民的縮影,東圩埂也是萬千村莊中的一個縮影。所以,郭因老先生稱“《東圩埂》是描寫中國農村的一座文化紀念碑?!痹谖幕x能鄉村建設的當下,郭老是有其遠見卓識的。

記者:《東圩埂》一書出版后,聽說那些天您在省城街頭頂風冒雪四處贈送書,有人稱這是寒冬里省城街頭最有溫度的一件文化風景。

何顯玉:《東圩埂》新書剛出時,正值合肥臘月過小年,此前很多微友都期盼此書,我邊送邊快遞。那些天下大雪,路滑又冷,我的鞋子都跑濕了,但看到書送達讀者手中后他們的那份欣喜,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有個叫穆霞的熱心人說了那句“這是寒冬里省城街頭最有溫度的一件文化事情”的話。她此后積極張羅由新華書店舉辦《東圩埂》作家與讀者見面會活動。據作家出版社統計,浙江、江蘇、內蒙古、寧夏等全國三十多個省市書店都有采購。我的故鄉廬江縣文聯與第二故鄉池州市和青陽縣作協先后舉辦了《東圩埂》新書分享會與研討會,有高校也預約我到校園給大學生開設講座。

我將沉淀在歲月塵埃中的故鄉往事故人寫成文章,紀念過往,也給后世留下漸行漸遠的一個鄉村背影。也希望借助此書的影響,讓更多人關心關注文化賦能鄉村建設。先祖們年復一年播撒種子,養家活命。我們能在鄉村種下文化種子、留下時代記憶,打造鄉村文化名片,也算是為鄉村做點有益的事。

記者:今年4月23日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我們注意到,近年來,真正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在變少,對此您怎么看?您一年大概讀多少書?在閱讀方面您有什么體會?

何顯玉:喧囂的生活中,需要一方寧靜的讀書空間,閱讀滋潤生命。優秀的書籍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扇窗戶,見我們未見之風景。與經典著作相伴,就是與智者同行。我到山間幾年,新置的三個書架擠滿了書,還堆了許多書。這些都是新買來讀的書,還長年訂閱了《人民文學》、《十月》、《收獲》、《當代》等雜志。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借《東圩埂》之東風,你有什么話要捎給讀者嗎?

何顯玉:家鄉的原風景是游子生命的底色,從家鄉田埂上走向遠方的人,都要為自己的家鄉而驕傲,敬畏先輩們,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家鄉的驕傲。生活中有艱難與辛酸,但并沒有那么糟;苦難,是釀就幸福的源泉。希望讀者能從《東圩埂》這部書中感受到不屈與頑強,體驗到力量與美好,看見光亮,擁抱溫暖,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著名作家潘軍畫展(安慶站)開幕

2023年12月22日,由安慶市文藝工作者聯合會、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安慶師大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安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潘軍畫展(安慶站),在安慶市美術館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栾川县| 广东省| 沿河| 黄大仙区| 信阳市| 潜山县| 丹江口市| 梁平县| 喀喇| 沈阳市| 泊头市| 安仁县| 横峰县| 山阴县| 马公市| 加查县| 涟源市| 固阳县| 北流市| 和平区| 文昌市| 巩义市| 昭通市| 东至县| 遵义县| 五峰| 石渠县| 时尚| 新闻| 白水县| 皋兰县| 浙江省| 密山市| 通河县| 嘉鱼县| 临沭县| 塔城市| 武宣县| 宁夏|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