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楚風覓蹤丨壽春,楚文化最后的落點

楚國800年,壽春18載,繁華謝去,一眼千年。壽春帶著楚國積累的財富和積淀的文化,隨時光沉入地下。壽春,號稱“地下博物館”。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

楚風東漸

先秦時期的江淮地區,方國、部落林立。春秋時,楚國勢力東擴。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先后滅六、蓼、舒人巢。春秋中期,楚莊王開疆拓土,問鼎中原,東進江淮。莊王以孫叔敖為令尹,在壽春興建芍陂(今安豐塘),發展農業,楚國有了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國力增強,成就霸業。懷王時,楚國已據兩淮,終結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促進經濟發展。

楚風東漸,楚文化的影響日益擴大和加深,江淮間大大小小的“文化圈”逐漸融為一體,楚文化在此生根、開花、結果,有力推進了區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壽春是春申君黃歇的食邑,在黃歇的經營下,建筑、镕鑄、農耕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戰國末期,秦國強大,欲一統天下。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請封江東,在戰略上積蓄力量。春申君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為楚國茍延殘喘爭取了20年時間。春申君請封江東,在吳地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現屬上海市境內的黃浦江,時屬吳邑,相傳為春申君所疏而得名。

黃浦江舊稱黃浦、黃歇浦、申江、春申江等,“申”也成了上海的別稱,上海地名因此而得。在江南一帶,傳說由春申君開鑿或疏通的港浦河渠甚多,如江陰的申港、黃田港、吳興的黃浦等。春申君在吳國故城廢墟上建立都邑(即今蘇州城北)并被尊為蘇州城隍,春申君還建造“吳兩倉”“吳市”“吳諸里大闬”“吳獄庭”等。

春申君經營東吳,從楚國帶來先進的冶煉和農業技術,使江東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有了改進;吳越鑄劍技術工藝發達,他組織大規模生產,推動兵器生產;他又將齊魯的紡織技術帶到江南,與江南的植桑養蠶結合,為未來的絲綢鼎盛打下基礎;他重視教育文化,為還處于較為落后蒙昧的當地土著帶來開化……

環顧今天長三角地區,春申君的事跡、足跡、傳說、掌故歷久彌新。春申君建城興市、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績顯著,深得民心。黃渡鎮、黃歇村、春申村、黃斗城、黃公澗、春申君祠、春申里港口、黃埠墩、黃泥頭、黃泥橋、黃泥土夅、黃天蕩、春申路、申港、黃田港、君山、黃山等遺跡遍布太湖廣大流域。

楚都壽春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在強秦威逼下,楚國徙都壽春。壽春地位發生改變,擁有數十萬人口,成為楚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楚國在此歷經四代楚王,至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前后共18年。選擇壽春是出于山川形勝和戰略地位的考量,古人向有“守江必守淮”之說。

“壽州當長淮之沖,東據淮河,西扼淠潁,襟江而帶河……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壽春地處南北過渡地帶,也是吳、楚、中原文化和淮夷文化的交匯之地。楚國營造的壽春城的宏闊雄奇,氣勢壯觀,堪稱晚楚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

都壽春城的城垣在哪里?面積有多大?近年來啟動的壽春城考古發現,根據出土文物分布和遙感技術測量,壽春城的面積遠不止上世紀六十年代測得的約26平方公里,而是超過紀南城、臨淄城、侯馬晉城、曲阜魯城、邯鄲趙城及鄭韓故城規模,僅稍遜燕下都遺址。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柏家臺大型建筑基址的發現,對楚都壽春城位置的確定起到關鍵性作用。專家們一致認為,柏家臺建筑基址面積和規模宏大,是一座戰國時期楚國宮殿性質的建筑基址。“壽縣柏家臺大型戰國宮殿遺址”被國家列為首批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司馬遷在《史記·貸值列傳》中說:“郢之后徙壽春,亦一都會也。”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軍將領王翦、蒙武率軍攻進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取消楚國號,將楚地設置為郡。

楚墓遺珍

關于楚墓,考古發現,以壽春城為核心,周圍分布三個墓葬區:即淮南、長豐、楊公一帶的高等貴族墓葬區,壽縣西南雙橋一帶的中等貴族墓葬區,壽縣城北八公山南麓一線的小型墓葬分布區。楚國王室陵區位于壽春城遺址東淝水(瓦埠湖)東岸。據《越絕書》記載:“壽春東鳧陵亢者,古諸侯王所葬也。”現已探明十余座大型封土墓,部分墓葬還發現有車馬坑,著名墓冢有李三孤堆、大孤堆、小孤堆、武王墩、黃泥孤堆、嚴家孤堆等。其中,李三孤堆是迄今唯一確認的楚幽王熊悍之墓,這里出土了最具楚文化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楚國重器,國家一級文物——楚大鼎。

李三孤堆位于淮南市謝家集區雙廟村,1923年,當地農民在附近的農田耕作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有鼎、壺、鎬、帶鉤、鏡、車馬飾具等一些青銅器。1933年和1938年,李三孤堆墓曾先后兩次被盜。1981年調查發掘表明,李三孤堆楚王墓無論是墓葬形制、規模和等級,還是隨葬品的數量和規格,在迄今發現的數以萬計的楚墓中,尚未有能與其相媲美者。它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拉開了江淮楚文化研究的序幕。

據不完全統計,李三孤堆墓共出土各類文物4000余件,其中以青銅器為主,著名的銘文銅器有楚大鼎、集脰太子鼎、鑄客升鼎等。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達400公斤。大鼎圓口方唇,鼓腹平底,雙耳外撇,三蹄足,整體雄渾凝重,腹上有一周凸起的云箍,足跟部高浮雕獸首紋,在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和氣勢的完美結合。大鼎的口沿處有12 字銘文,其中前兩個字是“鑄客”,因此它又被稱為“鑄客大鼎”。楚大鼎的足跟部和左腹部有“安邦”二字銘文,有定國安邦的美好寓意。鑄客大鼎出土于20世紀戰亂年代。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楚大鼎又在國難當頭時顛沛流離,1952年終于回歸省會合肥,現為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張楠/攝

楚王陵(武王墩墓)是我們正在期待揭開謎底的另一座楚國大墓。武王墩墓位于淮南市高新區三和鎮徐洼村,1981年9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楚都壽春城(今壽縣壽春鎮)僅約13公里,北依舜耕山,南為開闊平地。2015年以來,武王墩墓遭到三次盜掘,在追繳的77件文物中,包括漆木虎座鳥鼓架、鎏金虎首銅構件、銅編鐘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6件之多。2019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對武王墩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楚國自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壽春,經歷楚幽王(熊悍)、哀王(熊猶)和負芻四世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滅。其中,哀王即位僅兩個月被殺,負芻被秦國俘虜,此兩王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較小。武王墩墓是迄今發現的楚國最高規格的墓葬,專家認為極有可能就是楚考烈王墓。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安徽省文物局公布“淮南武王墩墓”為首批安徽省考古遺址公園之一。武王墩墓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遺址公園(一期)預計將于2025年初步建成并對外開放。

楚為江漢間小國,與江淮間的壽春相隔千里。春秋時,楚國崛起南方,北上中原,東進江淮,稱雄稱霸,一躍為南方大國。楚國從初入江淮,到遷都壽春,再到為秦所滅,已在江淮經營數百年之久,作為最后的楚都壽春,文化體系也發生了根本轉變,兩湖地區楚文化與淮夷文化相互影響、滲透、融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壽春楚文化,真正高度成熟的楚文化,最終沉淀于此。

從圣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河县| 波密县| 东丽区| 昭平县| 玛曲县| 灵台县| 金山区| 时尚| 长春市| 铜陵市| 诏安县| 佛学| 若尔盖县| 将乐县| 澄城县| 湛江市| 灵丘县| 布尔津县| 遵义县| 佳木斯市| 金昌市| 凌源市| 康定县| 察隅县| 关岭| 九江市| 富顺县| 深圳市| 泾源县| 平安县| 资兴市| 金阳县| 茌平县| 苏尼特右旗| 彭阳县| 呼伦贝尔市| 广昌县| 吐鲁番市| 淮阳县| 鄂州市|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