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進入春季,氣溫逐漸回升,手足口病也進入流行季節,幼托機構和學校等集體場所出現手足口病聚集性/暴發疫情的風險增加。4月10日,安徽省疾控中心提示廣大家長,做好預防措施,讓孩子遠離手足口病,一起呵護兒童健康。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多樣且容易實現,主要的傳播方式為密切接觸傳播。可通過直接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而感染;也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如咳嗽、打噴嚏等;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得了手足口病有什么表現?
大多數患者首先出現發熱癥狀,后在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一般可在2周內痊愈。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手衛生,特別是在飯前便后、觸摸眼口鼻前、外出游玩回家后給兒童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動的清水下洗手,至少揉搓15秒以上。日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盡量不要帶兒童前往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室內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要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兒童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等要煮沸消毒,玩具、用具等要定期清潔消毒,衣物、被褥等要常在太陽下晾曬,房間要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我國目前用于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為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EV71疫苗),可有效預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種對象為6月齡~5歲兒童,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
如果孩子不幸“中招”家長該怎么做?
如果孩子出現發熱、出疹等可疑癥狀,要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確診手足口病后根據醫囑住院或居家治療。居家時家長應密切留意患兒病情變化,3歲以下患兒尤其需要注意,如出現高燒不退、皮膚發冷、精神萎靡不振、嗜睡等癥狀,應及時送醫。
患兒應盡量減少外出,家中如有其他兒童應盡量分開患兒和健康兒童的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以減少交叉感染。住所經常通風換氣,衣被要勤換洗消毒,及時清潔和消毒奶瓶、餐具、玩具等物品。兒童進食前后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徐琪琪 實習生 張清怡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