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這幾年,安徽服務業蓬勃發展,占據了安徽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2月18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安徽日前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20項重大工程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通過加快實施20項重大工程,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服務業占GDP半壁江山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一批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加速成長,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各類服務業集聚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明顯提升,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24682.2億元、增長5.8%,占GDP比重提升至52.5%,比2022年提高1.6個百分點,創歷年來新高,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2024年以來,我省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春節假期旅游收入增長55.7%,公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量增長31%。
但同時也要看到,對標滬蘇浙等發達地區,我省服務業發展融合程度不深、集聚水平不高、市場主體不強等問題還比較突出。
為此,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實施20項重大工程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推動融合化、集聚化、數字化、專業化、優質化為主要路徑,加快實施20項重大工程,做大產業規模,創新業態模式,擴大改革開放,提升服務能級,打造特色品牌,構建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
到2027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5萬億元,服務品質效率不斷改善,“皖美服務”品牌充分彰顯。
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的要求,安徽大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安徽工業設計能力持續提升,累計認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681家,培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8家,數量居全國第七位,中部第一位。
安徽還聚焦“智改數轉網聯”,培育壯大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培育省級重點平臺48家。其中,3家平臺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
此外,安徽軟件信息服務業加速發展。以智能語音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為牽引,全省累計培育工業軟件骨干企業81家,針對中小微制造業企業發放軟件服務包3.49萬個。2023年,全省軟件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0億元,達2112億元,同比增長21.8%。
記者從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獲悉,接下來,安徽將持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制造+服務”深度融合,加強國家級及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示范平臺和工業設計中心培育。
在工業互聯網平臺方面,重點打造3個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持續推進“1+16+N”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體系建設。軟件信息服務業方面,深入實施中國聲谷高質量發展規劃,打造以智能語音為產業特色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推動直播電商等新型消費
近年來,新型消費迅速發展,在推動消費恢復擴大的同時,對促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實現社消零總額2.3萬億元、增長6.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2%,占社零總額的比重為14.8%、比上年高0.8個百分點,新型消費支撐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記者從安徽省商務廳獲悉,下一步,安徽將推廣商貿新業態新模式,啟動實施即時零售三年行動,推動傳統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力爭全省重點平臺即時零售銷售規模超100億元。提升商貿載體智慧水平,支持10條以上重點街區改造提升。
同時,推動直播電商等健康發展,舉辦“東方甄選安徽行”、“徽常皖美e起購”系列直播帶貨活動,探索開展直播電商基地評選認定,力爭全省網絡零售額增長8%以上。
在商文旅融合發展方面,會同有關部門,合力打造一批共建共享的融合載體、場景和品牌,培育文化底蘊足、煙火氣息濃的省級商文旅融合發展集聚區30個以上,推動商文旅資源整合、業態融合、市場聚合。組織“皖韻有禮”老字號國貨潮品系列展銷活動,新培育一批“中華老字號”、“安徽老字號”,推動老字號守正創新“趕潮”新消費。
文化惠民將“好戲連臺”
去年以來,線下演出市場持續升溫,文化演藝經濟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引擎。20項重大工程中“文化演藝服務繁榮創新工程”會帶來哪些新風尚?
記者從安徽省文旅廳了解到,2024年,安徽將實施戲劇創作孵化計劃,探索“揭榜掛帥”模式推進創作生產。策劃推出安徽優秀劇目全國演出季。組織全省優秀新創劇目、聲樂器樂舞蹈、優秀青年戲曲演員等系列展演活動。持續推動文藝演出進社區、進景區、進商業綜合體等。
在文化惠民方面,安徽將加快省文化館新館、省非遺館等一批示范項目建設。創新實施“送戲進萬村”行動,全年送戲1.5萬場以上。開展“四季村晚十百千”活動,全年承辦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不少于10場,舉辦省級活動不少于100場,帶動市縣舉辦2000場左右。還將開展全省廣場舞聯賽、少兒藝術展演、江淮讀書月等系列活動。
此外,安徽還將豐富文化服務場景,持續推進“安徽文化云”5.0版建設,探索“云演藝”“云展覽”“云閱讀”等新模式。加快智慧場館建設,推動智能穿戴設備、智能游覽、全息呈現、多語言交互等新型體驗技術深度應用等。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