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月25日,在2023年安徽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對全省2023年經濟運行情況如何評價、工業實現較快增長和農業增產豐收背后因素有哪些等問題,安徽省統計局局長徐雄飛和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總統計師童曉莉進行了解讀。
問題一:對全省全年經濟運行情況如何評價,有哪些亮點?
安徽省統計局局長徐雄飛表示,2023年,全省經濟持續回升,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總體看,全年經濟運行亮點概括為“經濟回升、結構優化、后勁十足、保障有力”。
經濟回升。從經濟增長看,2023年我省GDP增長5.8%,比上年加快2.3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進出口、存貸款增速也快于全國。
結構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2.5%。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3%,占規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35.2%提升至38.7%。穩糧擴油成效顯著,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油料播種面積、產量實現“雙增”。
后勁十足。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發展后勁不斷夯實,全年項目投資(不含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3.6%,制造業投資增速連續24個月保持18%以上,占全部投資比重由上年的27%提升至31.1%,計劃總投資50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25個、增加52個,完成投資增長83.1%。
保障有力。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年度控制目標。能源保障穩中有升,原煤產量超億噸、發電量超3千億千瓦時。
總體上看,當前我省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不斷夯實。
問題二:2023年我省工業實現較快增長,支撐工業增長因素有哪些?
徐雄飛介紹,2023年,我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奮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全省工業實現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四個方面支撐:
汽車、光伏業支撐有力。全年全省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8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汽車、光伏分別增長33.9%和43.7%,為全省規上工業增長貢獻42.5%。汽車產量249.1萬輛、增長48.1%,其中新能源汽車86.8萬輛、增長60.5%。
新興產業支撐有力。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2%,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47.4%提高到49.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2.2%,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41.6%提高到42.9%。
大中型企業支撐有力。大中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8.8%,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61.8%提高到65.1%,為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75.7%,累計產值100強企業增加值增長11.2%,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貢獻超50%。
新增企業支撐有力。全省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71戶,為2012年以來最多,比上年增加35戶,合計為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42.6%。
總的看,2023年安徽工業增長韌性充分顯現,產業結構不斷趨優,發展基礎不斷夯實,今年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問題三:2023年我省糧食實現增產豐收,在當前經濟回升向好的形勢下,穩住糧食基本盤顯得尤為重要。請問2023年的糧食生產主要有哪些特點?
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總統計師童曉莉介紹,2023年,安徽省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糧食生產穩中有進,呈現“總產增、面積增、單產增”的良好局面。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800億斤以上。江淮大熟,不僅是安徽的“壓艙石”,更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了重要力量。
全年糧食生產主要呈現兩方面特點:
播種面積已經連續四年增加。2023年,在中央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總體規劃下,安徽聚焦“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目標,強化“藏糧于地”,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在此基礎上,安徽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畝均財政投入標準,進一步激發了農田建設積極性。穩定種糧補貼、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加大示范力度等一系列舉措,也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2023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再破1億畝,比上年增加30.3萬畝,增長0.28%,連續四年增加。其中,夏糧面積4294.9萬畝,增長0.47%;秋糧面積6450萬畝,增長0.16%。
糧食單產繼續提升。2023年,全省糧食畝產377.3公斤,比上年增加3.57公斤,增長0.96%。其中,夏糧畝產405.3公斤,增長0.6%;秋糧畝產357.9公斤,增長1.23%。單產的增長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一是“良種”的運用。全省各地開展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持續推進作物良種攻關,不斷推廣優質、高產、多抗品種的使用,產量提升效果明顯。二是“良法”的推廣。近年來安徽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分類制定發布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科學施肥建議等技術方案,全年病蟲草害防治及時到位,“精耕細作”改革效果明顯。三是2023年安徽氣象條件總體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春播與夏種期間,全省土壤墑情普遍適宜,播種質量較高,一播全苗、壯苗;入汛后,沒有發生大范圍洪澇、干旱災害,整體苗情長勢好于上年,利于單產提升。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編輯 徐海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