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通知,公布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名單,50家科普基地被命名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在本次新增的“國家級”科普基地中,地處合肥的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入選,成為本次安徽唯一入選者,也是合肥首個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新一批國家級科普基地被命名
為加強國家特色科普基地建設,提升自然資源科普服務能力,2023年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自然資源部會同科技部啟動了新一批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推薦命名工作。
按照評審標準,北京市地下水科普中心、張家口地質博物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等50家科普基地被命名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此次申報堅持優中選優原則,入選的科普基地積極策劃開展科普活動,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傳播新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思想,科普工作成效顯著。
根據要求,今后各科普基地要突出公益性、開放性、示范性特點,不斷加強建設,通過展現空間規劃、土地整治、海洋生態、測繪地理信息、地質地貌、自然遺跡等景觀和科技創新成果,提高公民自然資源科學素養,增強公眾生態文明意識。
建一流專業博物館實現新突破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所)于2004年2月經批準成立,一個機構三塊牌子,主要承擔古生物化石和地質標本收集、修復、管理、展示及研究等工作,肩負著組織開展全省地學科普教育工作的責任。
場館坐落于合肥市政務區省文化博物園內,總建筑面積27187平方米, 其中陳列面積16902平方米,目前在國內同類博物館中面積最大。圍繞“自然和諧、科學發展”主題,以“宇宙、地球、生物、人類、資源”為展示主線,布設六個常設展廳,附設臨時展廳、特效影院、科普教室(實驗室)、綜合商店、學術報告、互動體驗等區域。
整個展館以突出古生物化石為特色,兼顧其他地學知識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為特色,兼顧國內外相關內容的展示。現有館藏標本5萬余件,包括不同地質時期各類化石、各類礦物巖石寶玉石等。
“本次名單公布后,我們是合肥首家獲此稱號,實現了重要突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相關人士介紹,現階段安徽一共只有兩個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還有一個是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致力打造優質科普品牌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通過不斷加強自然資源科普隊伍建設,鼓勵具有地學專業背景的博士參與科普活動,精心打磨具有自然資源、地學特色的科普作品。開展線上線下聯動的科普宣傳、直播、講解、展覽等,打造出一系列有特色、有內容、有創新的科普品牌活動。《恐龍旅社》系列漫畫繪本、“巢湖龍說”科普課堂、我把我講給你聽、地質研學游、博物講堂等深受觀眾喜愛,2023年全年場館超百萬人次參觀,成為重要的科普“網紅打卡地”。
未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將繼續堅持以展示自然、傳播科學為己任,豐富科普內容,充實藏品類型和數量,進一步打造優質科普品牌;以現代科技為基礎,搭建綜合應用管理平臺,構建智慧化保護系統;創新形式,豐富內容,開展更多面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大型主題科普活動、日常互動體驗和特色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據合肥晚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