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月9日,記者從安徽省政法機關護航企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3年,全省檢察機關落實企業家約見檢察長制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745項;全省公安機關破獲侵企違法犯罪案件2846件;推廣“五免之城”建設經驗,用1份“信用報告”替代40個部門“無違法違規證明”……全省政法機關一系列舉措推動全省法治化營商環境在全國排名顯著提升。
破獲侵企違法犯罪案件2846件
建立法院院長與企業家定期座談制度,三級法院院長開門接訪企業家3517人次。落實企業家約見檢察長制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745項。召開“警企懇談會”,升級“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網上“警企議事群”5783個,覆蓋企業2.1萬余家,收集意見建議6524條,并重點圍繞426家省級上市掛牌后備企業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務3854次。
開展“法律服務進萬企”活動,組建專業化法律服務團隊1435個,為企業提供“法治體檢”1.3萬次。
對涉企警情集中接處、涉企案件“有案必受”,全省破獲侵企違法犯罪案件2846件。
對企業關鍵崗位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實施的侵占、挪用資金,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等侵害企業利益犯罪,既從嚴打擊,又追溯源頭。全省起訴民營企業內部職務犯罪案件255件326人,發出檢察建議60件。
主動服務創新驅動戰略,建立易受知識產權犯罪侵害企業名錄,加大對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成果等的司法保護力度,全省審結涉知識產權領域刑事案件545件,同比上升160.8%。
開展“無證明城市”建設試點
推廣“五免之城”建設經驗,持續推行證明免交、證照免帶、辦事免跑、政策免申、輕微免罰。在銅陵、黃山、馬鞍山、池州4市開展“無證明城市”建設試點,全面推進“減證便民”行動,用1份“信用報告”替代40個部門“無違法違規證明”。推動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實現“涉企審批一網通辦、惠企政策精準推送、政策兌現直達直享”。
建立覆蓋偵查、公訴、審判、執行全環節的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對企業生產經營不利影響。深化企業合規改革,加強檢法銜接,實現涉案企業合規刑事訴訟全流程適用,幫助企業家改過自新,促使企業健康運營。今年以來,全省審查辦理企業合規案件187件。加速破產案件辦理,完善市場主體救助和退出機制,對具有發展前景和挽救價值的企業積極適用破產重組和解程序,助力重新煥發新機。全省法院審結破產案件2440件,其中和解、重整案件212件。
前移防范化解關口,建立“警官聯系包保”轄區企業項目機制,全省公安機關共包保重點企業、重大項目7267家(個),為企業上門開展安全防范業務指導2.1萬余次,依托“為企服務警務室”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糾紛804起。加強訴源治理,與省工商聯建立“商會調解+司法確認”機制,全省法院委派工商聯調解涉企糾紛32185件,調解結案30019件,調解成功21177件,調解成功率70.55%,極大降低了企業維權成本。
評查檢查各類涉企案件27608件
堅決防止刑事手段介入經濟糾紛,開展涉企案件執法司法規范化專項檢查,評查檢查各類涉企案件27608件;對企業經營性資產“活封活扣”,有效釋放價值64億余元財物的使用價值和融資功能;簡化涉企社區矯正對象外出審批流程,依法保障8314人次外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撤銷處理,不讓一個企業和企業家“負罪經營”。全省涉企“掛案”清理率100%,實現應清盡清、不留死角。
助力企業信用修復,為主動履行義務或糾正失信行為的企業出具自動履行證明,覆蓋企業12596家,依法撤銷、刪除失信8843件,累計出具信用恢復證明1468件。出臺《關于全面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擴大市場主體受惠面,推出輕罰、免罰清單事項236項,辦理“輕罰免罰”案件8600件,免罰金額1.55億元。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