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音樂可以給生活增加色彩。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一直堅守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再忙碌的生活中也有音樂為伴。近日,記者采訪了幾位不同年齡段的吉他愛好者。吉他豐富了他們的人生,而他們也借助吉他留下一些難忘的故事。
和吉他打交道30多年
“快請進,這是我的工作室。”在合肥市長江西路弘陽廣場一寫字樓里,焦勇老師見到記者邊說邊打招呼。記者走進他的工作室,剛進門就看到一面墻壁上掛著各種各樣的吉他,有的還放在柜子里陳列著。提及緣何獨愛吉他,焦勇笑著說,上世紀80年代末,他從黑白電視機里聽到吉他彈出的聲音,覺得特別好聽,便喜歡上了。
“我在上初中時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吉他,花了50塊錢,當時還是比較貴的。”焦勇說,至今仍記得,那把吉他是木質的,非常難買,得預定,花了父母差不多一個月的工資。從那以后,他就開始認真學習彈吉他,沒想到這一彈就是30多年,并考上了音樂專業院校。
焦勇
參加工作后,焦勇始終沒放棄過吉他,甚至還有個大膽的想法,去南方組樂隊演出,但這一想法卻遭到家人的反對。
“對夢想的追逐,也是一種沖動吧。”焦勇最后還是辭去體制內的工作,到南方沿海一帶和幾個朋友成功組建了樂隊,他在樂隊中擔任主音吉他手。
回想起這段經歷,焦勇說,有時很辛苦,在夜場和巡演地等一些場所要演出到深夜。
焦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南漂”多年后,作為土生土長的合肥人,焦勇還是回到了家鄉,曾受聘于省內的知名藝術院校并擔任專業吉他老師,雖然已不在固定的樂隊中參加演出,但一些音樂節上仍能看到他的身影。
“現在很少演出了,但一些音樂活動的策劃還會參與。”提及現在的工作,焦勇說,現在主要從事吉他教育和社會推廣的相關工作等。
在焦勇的工作室內,大大小小擺放著幾十把吉他,其中有些吉他價值在十萬元左右,并且有著較深的紀念意義,而這只是他個人收藏中的一部分。
雖然已和吉他打交道30多年,焦勇說他還會繼續彈下去。
生活已離不開吉他
“初中時在電視上了解到吉他,被吉他手們的瀟灑動作、炫酷手法深深折服。”來自蚌埠的蔣路向記者回憶。蔣路說,因為特別感興趣,學彈吉他的過程顯得并不困難,從初中一直彈到大學,進入大學之后,他有了新的想法。
進入大學后,蔣路很快加入到學校的吉他社團組織。一天晚上,他在校內的一草地上邊彈吉他邊唱,很快被同學圍了起來,這一幕被深深刻在心里。從那時起,蔣路便有了創辦琴行的想法。
蔣路(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大二開始,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蔣路開始慢慢地實現了夢想:從選擇地點到制定培訓教程等,雖有很多工作,但好在每一個環節都進展得還算順利。
從創辦吉他琴行到現在,一晃已經十年。如今已是琴行老板的蔣路對記者說,琴行不單賣吉他,還進行培訓,目前已有十幾名老師。
蔣路說,吉他培訓課程有一對一,也有一對多,像一對一的課程在50分鐘左右,而一對多的課程,一般是一個老師對4到6名學員,時長在一個多小時。
相比市場上的其他樂器培訓,吉他的受眾比較廣,而且上手比較快,在高校里受歡迎度更高。
“我們琴行,每年有幾百人報名學彈吉他。”
作為吉他培訓機構負責人,蔣路在平時還受邀擔任一些比賽的評委或高級考官,“我的生活已離不開吉他,可以說吉他是我年輕時的夢想,也是我的事業。”
短視頻賬號已有數萬人關注
“我多想找到你,輕捧你的臉……”2023年12月29日,施在友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自己拍下的一段短視頻。視頻場景是在教室內,他一個人清唱,旁邊還放著一把吉他。
記者注意到,該視頻發出后,吸引了不少人關注,短短一天就有幾百人點贊。
作為一名“00后”的在校大學生,施在友告訴記者,他從2021年開始將自己自彈自唱的視頻上傳至網絡,至今已發布100多條短視頻,點贊數一般從幾百到幾十萬不等,其中有一條短視頻播放量達到了幾百萬。
施在友(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施在友目前是合肥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就讀于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設計專業。雖然不是音樂專業,但這并不影響他對音樂的熱愛,尤其是對吉他的酷愛。
施在友說,在高中時就開始學彈吉他,從最簡單的按壓到撥弦,再到識譜、樂理,學習過程比較順利,平時也經常練習。
“能用吉他彈的歌曲有幾百首吧,比較拿手的有一、二十首。”施在友對記者說,像《遇見》《彩虹》這些流行歌曲,他彈唱得較多,彈得也較好。
施在友(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把吉他,一首歌,短視頻賬號已有數萬人關注。”施在友說,短視頻作品拍攝的場景基本都在學校內,可以是教室、宿舍、操場或者校園一角,然后配上自彈自唱,時長不長,點贊最多的一段視頻是在2022年12月27日發出的,有幾十萬的點贊。
提及未來,施在友說,“吉他很有魅力,雖然即將離開校園,但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可能都無法離開吉他,這也算一種緣分吧。”
大皖新聞記者 魏鑫鑫 攝影報道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