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按 人生充滿抉擇與機遇,在當下的社會環境里,不僅有很多年輕人選擇去大城市奮斗定居,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逆流返鄉創業、就業,成為區縣、鄉鎮的新市民、新農人,在故鄉這片“有風”的地方找到了年輕人的另一種活法。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五四青年節”,大皖新聞記者對話了幾名“逆流”青年,聽一聽他們的選擇與感觸。
大皖新聞訊 “總的來說,還是回來好一些,心里踏實,有歸屬感,至少現在沒有后悔,要真混不下去了,就再回合肥找工作唄。”笑著說話的是黃山的劉輝(化名),三年前,他放棄了在合肥打拼了十年的生活,回到家鄉黃山。如今,他已經漸漸適應,并喜歡上家鄉安逸穩定的新生活。
自感工作壓力大,連續加班是常態
劉輝,黃山人,今年34歲,是一名路橋設計師。在返鄉前,劉輝與妻兒居住在合肥市五里墩陳村路社區,工作單位離家較遠。劉輝前后一共在合肥呆了13年,直到三年前,他決定離開。
初來合肥時,劉輝還是一名稚嫩的學生。2007年,劉輝從黃山老家通過高考,進入合肥一所專科院校,學習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大學的快樂時光,也讓劉輝印象深刻,除了上課,去其它高校找同學玩,是一大樂事。 “那時候,感覺合肥比老家大多了,坐公交車去找同學玩一玩,來回往往就花掉一天時間。”劉輝感慨道,剛來合肥上學時,感覺合肥好玩的地方多,好吃的東西也多,有些東西,甚至原先在老家都沒見過。
大學畢業后,劉輝選擇留在合肥,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成為了一名路橋設計師。此后,便一直安身在合肥。每年,只有節假日的時候,才有空回一趟黃山老家。
劉輝的工作單位是一家私企,公司實行項目負責制,公司承接的項目會交由個人全權負責。 “公司項目多,加班是常態。”劉輝給朋友的印象也是常年處于加班狀態。 “有時候朋友約吃飯也沒空去,或者簡單吃完,晚上回來還得干活。”劉輝說,朋友們都開玩笑地說他“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
劉輝印象中,有一次面對一個領導重視的緊急項目,他連續加班干了一個多月,沒有休息一天。 “每晚都在公司吃工作餐,吃完接著干到晚上10點左右,最后幾天還要突擊,熬到凌晨才下班。”
決定放棄合肥工作,回黃山尋找安定
這樣忙碌的生活,劉輝在合肥過了整整十年時間。
直到202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黃山一家國企正在招聘路橋設計師,劉輝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去應聘,沒想到,真成了。
這時,擺在劉輝面前的有兩個選擇:留在合肥,還是回到黃山?
“其實回家的念頭不是突發奇想的,自己也考慮了很久,每過一段時間,這個念頭就冒出來一次,只不過,這一次真的成行了。”劉輝說。
面試成功后,劉輝很開心,第一時間將喜訊告訴了家人。劉輝坦言,在合肥呆了十三年,雖然對這座城市非常熟悉,也買房成家了,但依舊沒有強烈的歸屬感。 “現在能有機會回到黃山,父母也在身邊,可以互相照顧,我從內心還是傾向于回去的,父母當然也非常支持。”
更難能可貴的是,對于這一決定,劉輝的妻子小芳也支持。小芳是湖南人,在合肥求學時,認識了劉輝,隨后,兩人確定戀愛關系。一對小年輕都很踏實上進,劉輝一邊工作,一邊考試,通過專升本,拿到了本科學歷。小芳從安徽建筑大學畢業后,考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順理成章,二人求學結束后,在合肥安家,結婚后生育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妻子雖然支持,但也有現實的難題擺在眼前。 “就是她的專業在黃山找工作不太容易。”劉輝說,小芳學的是材料科學,這一類企業在黃山比較少。
而劉輝在黃山面試上的新工作又要求他即刻上崗。因此,劉輝只得自己帶著孩子先回到黃山,小芳則兩頭跑,直到半年后,她也在黃山找到了一份合適的新工作,才從合肥辭職,一起回到了黃山。
回家不代表“躺平”,是更有意義的奮斗
剛剛回到黃山的劉輝, “瞬間”就從加班的常態中解脫了出來。 “剛來那會也沒什么項目,沒事干,每天5點下班,5點10分辦公室就沒人了。”劉輝說, “準點”下班竟然讓他有點不習慣。
漸漸地,公司步入正軌,項目也陸續開始上線。雖然跨越了城市,更換了工作地點,但并沒有轉行,因此,工作來了,劉輝也是手到擒來,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又找回了充實的感覺。 “在老家這邊工作節奏相對來說,會慢一點,壓力也沒有原先那么大,偶爾會有加班,但比較少。”
不僅在工作上,劉輝在生活上也感到了家鄉的舒適。 “因為城市不大,所以,在這邊上班通勤距離很近就是一大優勢,騎個電動車,從家到單位十分鐘就夠了。”
劉輝回到黃山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居住環境。他賣掉了在合肥的一套緊湊的兩居室,在黃山購入了一套大四房。 “兩套房總價差不多,賣一套再買一套,付個首付后,每月還貸也差不多,沒什么壓力。”
然后,劉輝把父母也接來一起居住,幫忙帶娃,互相照顧。去年,劉輝的二孩也出生了,一家六口,其樂融融。
一轉眼,劉輝已經返鄉生活三年了,他早已適應家鄉的新生活。對比合肥、黃山兩地的生活,他認為“在交通、教育、醫療方面,合肥要強一些,但是老家也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暫時也沒有覺得不方便。”
如果說,在黃山生活,還有哪里讓劉輝不太適應,那便是少了幾個朋友。 “在合肥上學加工作一共13年時間,同學、朋友大多在合肥,回家后,親戚來往很方便,但朋友都得新交了。”
合肥的朋友,劉輝依舊聯絡著,有時候到合肥出差,劉輝會騰出一兩天時間,與朋友們小聚,也常會邀請他們去黃山玩,盡地主之誼。
“總的來說,還是回家好,畢竟在合肥生活工作的壓力都會大一點,而且感覺不到踏實,有一種漂泊感。”劉輝還說,在原先的私企里拼搏,對于未來,他感覺很模糊。而回到家鄉后,讓他有了歸屬感,也有了奮斗的動力。 “回鄉不代表躺平,也是一樣奮斗,我感覺是更有意義的奮斗,未來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做出一點成績來。”
劉輝還告訴記者,身邊像自己一樣在大城市生活了多年,又“逆流”回到家鄉的年輕人,相對來說還是較少的,也有朋友對他的選擇感到疑惑。 “其實,這都是個人選擇,不管是去大城市工作,還是回鄉就業創業,一樣需要奮斗。無所謂對不對、好不好,只要適合自己,過得舒心,就是正確的、好的選擇。”
同時,劉輝回鄉后也深刻感覺到,家鄉的建設一樣離不開年輕人努力,需要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各地也都在歡迎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 “如果可以,當然歡迎大家都回來啦。”劉輝笑著說, “大家一起奮斗”。
大皖新聞首席記者 朱慶玲 通訊員 李煒建 季云岡
相關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