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第三屆(2023年)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主報告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楓作了《國家賦權試點 政策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探索》報告,他認為,賦權改革解放了科技生產力,和大包干與市場經濟等有相同重要的歷史意義。
記者了解到,今年10月中旬,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二批典型案例,“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模式成為安徽唯一一個入選案例,為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再添一項國家級制度創新成果。由中國科大首創的這一改革模式脫穎而出。
2020年2月,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中國科大入選全國試點單位,首創“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開辟了新路徑。
吳楓表示,通過賦權改革學校把知識產權所有權賦予團隊,從科研人員提出申請到賦權,然后開始做科技成果轉化,大概需要兩個月時間。通過賦權改革,一項項科技成果走出中國科大。
在他看來,中國科大賦權試點方案完成了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的上半篇,相當于修好了“高速公路”,但是“高速公路”上車多不多,老師的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高不高,還要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將是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的下半篇。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陳牧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