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優秀農業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形態,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懷,有些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安徽作為中國長江、淮河兩大地域農業的發祥地之一,滋養出淮河文化、楚文化和徽文化的典范形態,在中國農業文化發展史中占據重要位置。
歷經千年歲月,安徽各個時期、不同地域的農業文明已經浸潤進人們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更留下了數量眾多、形態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咱們就來詳細了解安徽傳統農業文化的故事。
嘉賓簡介
方國武,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教授、學院院長。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安徽省省級教學名師。全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會理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專家庫專家,安徽省鄉村社會治理專家庫成員。主要從事美學、農業文化研究。曾主持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人文社科獎等獎項。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課題等多項;出版著作4部,發表相關專業領域論文多篇。
“前世”圖景
輝煌燦爛的安徽農業文化
安徽優秀傳統農業文化形態豐富,有以《淮南子》“二十四節氣”文化為代表的觀念民俗類,以皖南古村落為代表的聚落景觀類,以銅陵白姜為代表的物種特產類和以勺陂(安豐塘)為代表的工程遺址類,以及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為代表的生態技術類等。
截至2023年第七批“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安徽有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銅陵白姜種植系統、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統、太湖山地復合農業系統 、安徽銅陵義安鳳丹栽培系統、安徽青陽九華黃精栽培系統以及安徽歙縣梯地茶園系統等八個入選“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剛剛公布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國又有3項入選,其中就有咱們安徽的銅陵白姜種植系統。”方國武說。
觀念民俗類特色鮮明
安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皖北是儒釋道合流的思想源地,淮南等地曾屬楚文化領地,皖南等地屬吳文化范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觀念民俗類農業文化形態。在歷史進程中,這些文化交融交匯,呈現了南北匯合的鮮明特色。人們在農業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生產制度、生活習慣、民間觀念,以及由此而生發出的普遍性的農業哲學觀念,充分體現了安徽地域的文化特征。如皖南的安苗節、開秧門,皖西的邀大嶺,皖中的送春,皖南和皖西產茶區的茶歌舞,如祁門的采茶撲蝶舞、大別山的采茶民歌等等,這些農業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當然,最有影響力的安徽農業文化觀念出自《淮南子》,它第一次對“二十四節氣”的運行規律做出了全面、體系化的描述;二十四節氣,將歷法與天象、氣候、物候、農事、音律、干支等關聯,建立了一個嚴密的的邏輯系統。”方國武介紹。
聚落景觀類風貌依舊
這其中既有古村落景觀形態,也有農業生產景觀形態。目前我省共6批有47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主要集中在皖南,但皖北也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名村和千年古村。皖南黃山地區是古徽州文化的發祥地,多地處大山深部,保存了安徽省一半以上的古村落,集中了一大批保留完整的徽派建筑;更因徽商的繁榮,產生了如宏村、西遞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方國武介紹,“古村落景觀充分體現在古村落的選址布局和結構形態的設置上,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突出的啟示意義。”
農業生產景觀體現了古代先民的土地利用智慧,是人們長期以來與所處環境協同進化、動態適應的結果。從分布區域看,皖北集中了一些旱作林業景觀,如碭山古梨園、塔山古石榴園、淮北黃里古柏樹群等。皖南集中了我省最為豐富的山地林業、稻作農業以及河湖漁業景觀。如敬亭山茶園、金寶圩圩田、山古香榧樹群落、歙縣上豐花果山古梅林、南陵板石嶺古桂樹群、猴坑茶園、涇縣小嶺古青檀樹景觀、黟縣木坑竹海景觀等。“傳統農業生產景觀既滿足了當時、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又有利于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方國武說。
物種特產類多元豐富
安徽地處中國南北氣候交匯地帶,兼具中國北方旱作文化與南方稻作文化特征。因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方式不同,安徽農業物種豐富,種植歷史悠久。
皖北大多平原遼闊,雨水較少,麥、玉米等旱作物種類型豐富,且在河流故道及較為平緩山地一帶,梨、杏、石榴等各類水果等農業文化栽培系統較為豐富,如碭山梨、淮北相山笆斗杏、蕭縣葡萄、亳州白芍、亳菊、阜南杞柳、太和貢椿、懷遠石榴等等。
安徽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茶樹資源豐富,茶業種植系統歷史悠久,如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黟縣石墨茶、銅陵白姜、滁菊、來安花紅、六安瓜片、舒城小蘭花茶、巢湖白米蝦、銅陵鳳丹等等。“比較典型的代表如太平猴魁、黟縣石墨茶、銅陵白姜等,其農業生態系統經上千年的發展形成栽培、采制技藝、品鑒標準、文化鑒賞等完整體系,其品種價值及文化價值已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可。”方國武介紹。
工程遺址類歷史厚重
安徽大地留下了眾多的農業生產工程遺址。繁昌縣癩痢山人字洞被專家確認為亞洲年代最早的農業文化遺址之一。從地域分布來看,皖北地區有柳孜運河碼頭遺址、古井貢酒釀造遺址、禹會村遺址、壽州窯遺址等。皖中地區有侯家寨遺址、薛家崗遺址等。皖南地區有凌家灘遺址、人字洞遺址、繁昌窯遺址、陳山遺址、官山遺址、徽杭古道遺址、七星墩遺址、祁門古戲臺群等。
方國武介紹,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文化遺址已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其修建歷史甚至早于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至今,芍陂被納入淠史杭灌區之后,仍基本保留了歷史時期的防洪工程布置格局。
工具技術類活化呈現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種植業、漁業、養蠶養蜂、運輸、生產保護等各類工具發明充分顯示了安徽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智慧。現存于安徽農博館的清代除蟲大木梳長3.03米,是安徽工具類農業文化代表。在今天,最具有活化利用價值的是農業勞動者在傳統農業時期發明并運用的各種土地耕種、防蟲減災、生態系統優化等技術。
以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溪池型林魚復合系統)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生產技術,通過水陸相互作用,森林、溪塘、魚塘魚池、村落和田園,把多種生物聚集在同一個單位的土地上,組成復雜的網絡系統,多層次利用物質和能量,產生了維持養分平衡、自動調節水分、緩沖旱澇沖擊、節約和集約利用自然資源、提高復雜系統的穩定性等功效,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村落與池塘共生,水魚與林山共育,人文與自然共榮的生態系統。“它是山區居民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結果,堪稱傳統技術條件下山區資源綜合利用的最佳方式。”方國武介紹。
“今生”憧憬
助力現代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建設
農業文化精神作為古代絕大多數中國鄉村居民的道德約束與行為規范,為鄉村秩序乃至整個社會秩序的構建提供了基本條件,同時也是鄉村居民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現實體現。傳統農業文化,作為一座亟待挖掘的文化礦藏,對于當下農村居民精神文化、人格教育和倫理教化的塑造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農業文化富含優秀傳統農業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對培育文明鄉風非常重要。農業文化中鄉規民約、宗教禮儀、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維持了文化多樣性,并能夠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中,優秀農業文化能夠轉化為有效的德治資源,與法治相結合實現功能價值。
“臨渙茶樓文化有效介入現代鄉村社會治理,即是傳統農業文化空間活化利用的典范案例。”方國武介紹,其創新的“一杯茶調解法”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紛爭、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這一接地氣的民間化解糾紛模式也日益彰顯出獨特的魅力。
化拓展鄉村產業發展路徑
新時代,在安徽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進程中,挖掘農業文化資源,可以強化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
安徽依托農村特有的旅游資源,突出區域特色和資源特色,采取“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農耕體驗、農業創意、鄉村手工藝等產業,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產業和新業態。
方國武介紹,目前,全省以產業融合發展為契機,發揮農業文化資源優勢,先后建立了觀光型(如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休閑度假型(廬陽區三十崗鄉、黃山區甘塘鎮、寧國市畬族民族村)、多功能園區型(南陵縣大浦鄉村世界、阜陽生態園)、傳統村落景觀型(如黟縣宏村、西遞,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農家樂”型等休閑農業形態,深受消費者歡迎。
此外,傳統農業留下的品種資源也是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的基礎,進而可以打造地域公共形象品牌。借助有效的優質特色文化,融于農產品良好的品牌,可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能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品牌的表達能力,顯現農產品的差異性,擴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接受性,激發他們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自然,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與競爭力也隨之加強、擴大。方國武介紹,銅陵白姜作為傳統醫學上典型的藥食同源的植物,已被列入國家衛生部確定的藥食同源首批名單。銅陵鳳丹種植歷史悠久,也具有傳統農產品的品牌特色和優勢。
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傳統農業文化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特征,在控制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安徽進一步推進產業和生態深度融合,推進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三微聯動”,通過增加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方國武介紹,銅陵白姜傳統種植系統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可持續性發展意義。銅陵姜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白姜生長特性,不斷總結形成一整套獨特完整的銅陵白姜栽培技藝,包括姜閣保種催芽法、踩姜隴與高畦種植法、搭姜棚遮蔭栽培法,以及包括病蟲害管理、施肥、姜園管理、姜閣建造等在內的一整套生產知識體系。銅陵白姜姜園形成了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銅陵白姜生產系統通過實施套作的復合栽培模式,如姜糧輪作的種植制度,“姜—農作物”雙層種植結構,“姜—防護林”復合式種植方式等,使農業生產相互聯系,確保土地資源和諧、平衡的有序輪轉,既可以促進姜田生態良性循環,又保證了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征。保證了農業生產相互聯系,土地資源和諧、平衡的有序輪轉,促進姜田生態良性循環,維護了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征。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