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今年九月,西藏自治區山南市30名優秀村(社區)主干,赴安徽對口支援6市先進示范村,在加強基層黨建、培育特色產業、推動基層治理等方面開展為期3個月的跟崗鍛煉,這也是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積極對接兩地組織部門的一項“創舉”。
3個月時間過去,即將返回高原的山南優秀基層干部收獲了哪些“安徽經驗”,日前記者來銅陵、宣城等地進行回訪。
時間表排滿 一心為群眾服務
每天一早,旦增羅布就出現了在銅陵市義安區順安鎮金港村服務大廳。大部分時間,他會跟著當地的村干部一起,在這里為老百姓集中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有位老人來咨詢征地的問題,他和同事積極響應,對方一連說了幾個“謝謝”,這讓他心里暖融融的。
剛滿三十歲的旦增羅布在基層鍛煉了多年,他是錯那市錯那鎮錯那社區黨支部統戰委員、居委會副主任,還擔任團支部書記一職。在鍛煉期間,他把自己的時間表排得很滿。
旦增羅布(中間綠色短袖者)和村兩委班子在群眾家走訪
基層治理工作重在日常,為了充分發揮村級安全防線工作,除了在大廳服務,旦增羅布也加入了村里的安全隱患巡邏工作。不久前,他在田間發現一處冒煙情況,便第一時間拿著鐵鍬趕到現場進行滅火。采取防火措施同時,他又馬不停蹄地跟村民宣講起安全隱患的方法。
跟崗鍛煉的山南村干們很快進入了狀態。1990年出生的尼瑪次仁是山南市錯那市庫局鄉庫局村黨支部書記,已經在村里工作多年,漢語說得很流利,字也寫得不錯。
庫局村緊鄰不丹國,平均海拔超過了4000米。全村戶籍人口232人,共61戶。相比庫局村,廣德市新杭鎮彭村社區是一個大社區,下轄32個村民組,人口超過了5000人。
“村民們看到我是西藏來的干部,都很熱情。”從高原來到皖南丘陵地帶,尼瑪次仁并未感到太多的不適應,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村民家中走訪、和同事一起查看水情、給黨員們上黨課……尼瑪次仁也很忙碌。
“雖然我們兩個村的風土人情不一樣,但是我們村干部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彭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鳳勇說。
帶著問題來 帶著思路回
從西藏到安徽,三個月的鍛煉時間并不長,村干部們都是帶著任務來的。
其實這些山南村干在來之初,山南市委組織部已經明確了他們的學習意向。帶著問題來,才能帶著思路回去,更好地服務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次仁加措是山南市錯那市吉巴門巴民族鄉吉巴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吉巴村位于山南著名的旅游景區勒布溝,附近的多個鄉是門巴族的聚居地,次仁加措就是門巴族人。
次仁加措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將次仁加措的鍛煉點安排在廣德市太極洞風景區桃園村是頗為用心的安排,如何發展村里的旅游產業,正是他關注的重點。桃園村就在太極洞山腳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世榮告訴記者,村里有多個旅游項目,旅游也是村里重要的產業之一,近日該村還入選了安徽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名單。
次仁加措鍛煉學習期間居住在太極洞景區附近的一家民宿,“幾乎每天都有大巴車帶整團的游客來”,這讓他十分羨慕。
作為年輕的村干部,次仁加措對家鄉吉巴村的未來想了很多。吉巴村緊鄰勒布溝景區的讓榮湖景點,湖面不大,倒映著森林和雪山,仿佛世外桃源,每年吸引大約兩三千名游客,給村民們帶來旅游收入。他希望去往讓榮湖的道路能夠經過村里,讓更多的游客走進村里;希望能進一步開發讓榮湖周邊賞景線路,讓游客留下來的時間更長……
與次仁加措差不多,尼瑪次仁關注的重點是村集體增收。他告訴記者,在庫局村,村民們除了政策性的收入外,主要的收入還有賣牦牛和挖蟲草的收入,但收入也并不多,村集體收入也很少。
尼瑪次仁想回到庫局村開辦養雞場
從庫局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在彭村社區掛職期間了解的情況,對于未來如何增加庫局村村集體收入,尼瑪次仁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個是養雞場,一個是風干牛肉場。”尼瑪次仁告訴記者,農業更適合庫局村里的自然環境。
先進經驗做法 讓村干收獲頗豐
跟崗鍛煉期間,示范村的經驗做法也讓前來學習的村干們收獲頗豐。
“在村集體經濟增收這塊,星月村兩委的帶頭作用特別明顯,這一點給我印象特別深。”扎西錯姆是錯那市曲卓木鄉塔嘎村黨支部宣傳委員、鄉村振興專干,這次跟崗鍛煉她來到了銅陵市義安區順安鎮的星月村。
這里地處丘陵山區,在當地村兩委的積極帶動下,村民通過土地入股,多年前開始種植薄殼核桃產業,村委副書記張梅霞多次帶著扎西錯姆到現場去了解情況。眼下,村里推廣種植了1300多畝土地,動員了三分之一的村民,并逐漸產生規模化的效益,好的產業和免費的技術支持無疑給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扎西錯姆所在塔嘎村海拔4560米,適合發展牦牛養殖產業,此前因為草場糾紛,養殖合作社推進得并不順利。發揮村兩委作用,動員、鼓勵更多群眾入股的“星月村經驗”也讓扎西錯姆深受觸動,她想回去分享給家鄉的干部們。
扎西錯姆(右一)同星月村干部通過走訪入戶形式宣傳防火防災
有時候,這種交流和學習也是雙向的。共青團義安區委書記,順安鎮黨委委員、副書記汪衛國是旦增羅布在銅陵跟崗鍛煉期間的“幫帶人”。在交流過程中,旦增羅布就分享過錯那社區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的一些經驗,比如每個月設立生態日、每個家庭設置生態崗等,這在農村基層治理中都有借鑒意義,也讓汪衛國產生了思考。
既是取經 也是新的開始
眼下,三個月的跟崗鍛煉臨近結束。對于山南的村干們來說,他們不斷用心體悟內地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力爭學有所獲。但無論是村干還是接收他們的示范村都覺得,三個月其實只是一個開始。
次仁加措常常和太極洞景區管委會的同事們交流,有了在太極洞賣吉巴村特產的想法。“我們的苦蕎茶、蕎麥枕頭、門巴族的特色民族服裝,這些都可以拿到這里來賣,肯定會受歡迎。”次仁加措笑著說,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太極洞景區同事的支持,回到老家后,雙方會進一步溝通落實。
銅陵市義安區的犁橋水鎮景區,因夜景的瑰麗璀璨,被譽為“安徽版大唐不夜城”。自4月28日開園以來,截至11月11日,犁橋水鎮景區共接待游客約273萬人次,這讓前去參觀學習的旦增羅布印象深刻。
水鎮景區內業態豐富,為什么不能引入藏族的民族產品或者表演等,這也是當地政府和旦增羅布共同思考的問題。“回去之后,我就來打聽和牽線。”做好學習員的旦增羅布告訴記者,自己很樂意去做皖藏兩地的招商員。
山南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跟崗培訓項目,不僅是為了幫助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也是為安徽援建項目落地提供智力支撐,帶動山南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助力援藏工作持續走深走實。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陳牧
編輯 徐海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