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四年前的2019年底,池州市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僅10萬元。面對窘境,最近幾年來,池州市打好項目大賽、績效激勵、聯盟發展、頭雁工程等“組合拳”,縱深推進“興村”工程,激活農村各類資源要素,促進集體增收、農民致富。2022年底,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44.72萬元,三年增長超三倍,整整翻了兩番有余。
池州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源對接會簽約儀式
“與其‘等靠要’,不如‘比著干’”
走進東至縣官港鎮黃柏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只見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木耳長勢喜人。“在大賽上獲得第一名后,社會關注度更高了,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8家企業入駐我們食用菌產業鄉村振興創業園。”提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賽,官港鎮黨委書記錢張紅一臉喜悅,“與其‘等靠要’,不如‘比著干’”。
2022年,東至縣官港鎮食用菌項目在全市第六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賽中拔得頭籌,獲得獎金20萬元。通過項目大賽,官港鎮實現了集體經濟“加速跑”,今年村均增收將達到12萬元,食用菌產業總體從零散、無序、低效轉變為抱團發展、良性協作、重點突破。
2017年,池州市開始舉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賽,通過聯合評審、實地考察、現場路演等流程,聚焦項目實效和發展前景,優中選強評出“硬核”項目,示范引領更多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這幾年的賽事推進,鎮村兩級黨組織書記市場化理念和項目化思維更強了,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更清晰,路徑更豐富,成效更突出。”在被問到舉辦大賽的目的時,池州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這樣回答道。
東至縣官港鎮食用菌養菌棚
7年來,如何豐富大賽內涵,更上一層樓,池州一直在探索: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賽納入市委黨建“創品牌、促提升、強保障”三年行動計劃;2022年,大賽首次探索“賽展銷”一體模式;2023年,又對展銷實行大幅度升級、對項目資源進行精準嫁接。
賽出“精氣神”,做實“雙增收”。截至目前,大賽共吸引453個項目參賽,72個項目獲得獎補近700萬元。一批批優質項目脫穎而出,支撐、帶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池州市新增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76個,累計173個,占比28.69%,較2021年度增長42.98%。
今年11月10日,池州市第七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賽鳴鑼開賽。經過激烈角逐,東至縣勝利鎮吉陽村的羊肚菌產業發展項目榮獲一等獎。11月11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源對接會舉行,現場有12組項目成功簽約,達成意向投資近9000萬元,訂單金額超2000萬元。
東至縣勝利鎮吉陽村黨支部書記汪國進在決賽現場介紹本村集體經濟項目
“讓吃苦者吃香,實干者得實惠。”
臺上通報排名,臺下如坐針氈。
“綜合得分排名,全市農旅類鄉鎮中,大演鄉、楊田鎮、墩上街道位居前三,后三位的是……”8月17日,池州市委黨校會議室,隨著綜合排名和6個分項排名陸續揭曉,坐在臺下的鄉鎮街道書記屏息凝神,緊盯著大屏幕上的表格,尋找自己鄉鎮所處的位次。
今年以來,池州市率先對鄉鎮進行提級管理調度,每季度進行賽馬評比,通過以比促干、以比破題、以比爭優,引導推動基層干部提振精神、轉變作風。
“看著綜合排名直觀呈現在我們面前,感覺壓力和動力并存。此外,每季度市里還將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通報到各縣(區)委和鄉鎮,這要求我們必須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奮斗姿態沖刺全年。”石臺縣磯灘鄉黨委書記彭志表示。
如果說季度通報是一種反向倒逼,那么與之相匹配的,還有正向激勵。
“有錢拿、有前途,大家動能必然更足。”談起獎勵政策,青陽縣丁橋鎮永平村黨支部書記樊成斌高興地說。
2023年年初,丁橋鎮對全鎮10個村2022年度村集體經濟進行了核算,10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超30萬,其中100萬元以上2個,200萬以上1個。根據獎勵辦法,丁橋鎮核發2022年度村級集體經濟獎勵報酬18.602萬元,各村干部獲得相應獎勵。
“讓吃苦者吃香,實干者得實惠。”近年來,池州市建立村干部收入與集體經濟經營績效掛鉤機制,根據年經營性收入的增收額,分層級按比例對參與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村干部進行績效獎勵,兩年來累計發放激勵資金1644萬元。
“對于鄉鎮層面,我們以“打板子”為主,推動他們將集體經濟抓在手上,把各村的資源整合好、利用好。對村級層面,我們以“豎拇指”為主,激發他們的干事創業熱情。”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正反雙向發力,如今全市基層干部的發展勁頭更足了。
既要“打板子”更要“開方子”
石臺縣丁香鎮丁香村曾是個“落后村”,一直以來,鎮村干部都在尋求破解之法。
“何不把沉睡土地‘變活’,閑置資產‘生金’?”2016年,鎮村干部將原丁香軋鋼廠的20余畝地盤活,招引返鄉創業人士,創辦丁香創業園。2017年農民工創業園一期建成,當年就為村集體增收10余萬元。2018年、2019年又啟動二、三期建設。
如今,創業園建有5棟標準化廠房,吸引了40家個體經營戶及小微企業入駐,每年為丁香村帶來2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年初,石臺縣丁香鎮丁香村800多名村民領到了16.7萬元分紅。
既要“打板子”,更要“開方子”。近年來,池州市將集體經濟發展劃分資產盤活型、資源開發型、生產服務型、自主經營型等八個類型,各縣(區)對標找短板、補弱項,找準自己的發展路子。
貴池區烏沙鎮燈塔村葛根種植基地
一村強不算強,村村強才算強。位于長江之濱的貴池區烏沙鎮燈塔村,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坡度、光照資源充足。2019年,村干部立足村情,決定發展葛根種植及深加工項目。經過兩年努力,2021年,葛根產業為燈塔村集體經濟帶來55萬元的收入。
燈塔村的成功經驗讓烏沙鎮黨委找到了沿江各村共性優勢,組織周邊李陽村、蓮花村、雙塘村的黨員干部到燈塔村學習論證、民主決策,成立葛根種植加工產業聯盟,通過種植技術和銷售市場共享,實現成本攤低、共同盈利。今年,聯盟內葛根種植面積共600余畝,產值達220萬元,聯盟村均增收10萬余元。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縱深發展,其組織形態和模式會有新的變化。”池州市集體經濟辦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為了順應這些新變化、新形勢、新需求,池州市推進村級聯盟發展,完善了鎮村一體推進的工作格局,資源稟賦相似的村有效實現技術共享、渠道共用,形成產業“握指成拳”的放大效應,為村集體和農民持續增收致富探索出新路徑。截至目前,池州共組建黃精、油茶等特色產業“村級聯盟”84個。
“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
走進東至縣香隅鎮白嶺村,云霧繚繞、山脈綿延,仿佛踏入世外桃源,讓人眼前一亮。經過近幾年發展,村里形成了以白茶、黃桃、蓮子為特色的主導產業。
白嶺村曾經是一個歷史矛盾錯綜復雜、干群關系緊張的“難題村”,全村只有一條3.5米寬的主干道,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集體經濟空白、基礎設施薄弱,2014年被列為東至縣重點貧困村。如今,這里發生了逆襲,今年入選了安徽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名單。
東至縣香隅鎮白嶺村浮島山莊
是什么“藥方”讓這個窮村子快速實現華麗轉身?這個答案在白嶺村黨支部書記高先發身上能找到。
2016年5月,高先發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走馬上任后,他訪民情、察民意,帶領村干部輾轉各地進行考察,認真查找村貧民窮的根源,尋找增收致富之路。2017年開始,結合山場多、水資源豐富等獨特資源,白嶺村打造水果、養殖、文旅等產業,以多元化產業引領村民增收致富。
2020年,白嶺村一舉摘掉了“貧困村”帽子,村集體收入達到38萬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超過2.1萬元。2022年,村集體收入84萬元,今年預計突破100萬元。
“頭雁高飛眾雁隨。”近年來,池州市堅持“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精準培育“村級帶頭人”。培育打造鄉村干部實訓基地14個,分級聯動施訓,突出實戰實訓,換屆后,市縣累計培訓村干部8千余人次,今年分2批組織40名先鋒型“頭雁”赴浙江跟班實訓、結對共建。
同時,大力實施“雛雁”計劃,通過本土人才回引、統籌選聘等渠道儲備村(社區)后備干部1467名,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人才保障。建立“2+1”即“1名鄉鎮班子成員或駐村干部、1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帶訓”幫帶機制,梯隊建設全面加強。
池州市村黨組織書記跟班實訓(第一批)動員部署會
回首過去,底氣十足;憧憬未來,信心滿懷。池州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說,“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大的闖勁拼勁韌勁,加速奔跑,扎實做好“土特產”價值轉化大文章,相信池州強村富民的步伐會更加鏗鏘有力,興村之路會越走越寬廣。”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通訊員 徐婷 洪亮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