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商務部等5部門發布關于公布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的通知,記者注意到,結果顯示安徽共有22家中華老字號復核通過,另有壽春堂、張順興號和叫花雞3家未通過。
關注
安徽3家未通過復核
根據《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以下稱《辦法》),中華老字號品牌是指歷史底蘊深厚、文化特色鮮明、工藝技術獨特、設計制造精良、產品服務優質、營銷渠道高效、社會廣泛認同的品牌(字號、商標等)。中華老字號企業即中華老字號品牌所屬企業。
《商務部等5部門關于公布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的通知》顯示,根據《辦法》堅持“優中選優”的工作原則,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文物局聯合對已有中華老字號開展復核。
記者梳理注意到,安徽共有柏兆記、口子、藝粟齋、同慶樓、耿福興、紅星宣紙等22個中華老字號復核通過,無附條件通過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通知》,55個品牌沒有通過中華老字號復核,包括天津稻香村、山西寶興善、重慶冠生園、陜西秦川、寧夏敬義泰等。安徽則有壽春堂、張順興號和叫花雞3個品牌未通過。
回應
壽春堂:原址關閉,正在擇遷新址
公開資料顯示,壽春堂成立于清末,是一家以中藥材為主營的百年醫藥老店,曾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等藥房齊名。明清至民國期間在全國開有200多家藥店,中醫中藥稱雄江南數百年之久。2006年12月,壽春堂榮獲首批“中華老字號”。
“此前不清楚是動態管理,正好(換地方)趕上了。”對此次審核未通過的原因,安徽壽春堂大藥房有限公司吳姓負責人介紹,此前壽春堂的門店在新站區經營,但因選址原因,經營并不理想,正在選新址開店。“公司主體是在的,但具體經營的實體店暫時還沒有。”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2000年應該是壽春堂最輝煌的時候,2020年效益開始下降,不僅有“資金不太雄厚”的困難,且面臨“新開藥店數量多,市場競爭激烈”的現狀。
“地址不好選,一是要有規模,二是看附近的消費水平。”他坦言,在注冊壽春堂商標后,也多次就侵權展開維權,但效果并不理想。
對老字號品牌的傳承,他表示也在想辦法,比如與愿意合伙的企業聯手。
張順興號:市場原因
公開資料提到,張順興號始于1882年,造就風靡合肥的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和白切。鼎盛時期,在張順興號排隊買四大名點,是長江路上的一道風景。“它是合肥的特色,特產是糕點,那個麻餅和方片糕是相當相當好,不過那是老早了。”合肥一位市民向記者回憶。
根據地圖搜索,記者在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的一處小巷內,找到了懸掛張順興號牌匾的店面, 牌匾上寫著“百年老店”。走進店內,左側展示著四大名點,架子上也擺放著大小各類禮盒。
記者注意到,張順興號與另一老字號品牌共用一個店面,究其原因,店員提到“現在是一家了。”但該說法,記者未獲得其他渠道證實。
“市場的原因吧。”張順興食品廠的一名負責人回應未通過的緣由。他表示,現在的食品行業太豐富了,“年齡較長的消費者,記憶還是有的,但是對年輕的消費者,可能并沒有適合的口味。”他也證實,目前張順興號的糕點為季節性生產。
對兩個品牌一個店面經營的情況,其表示“具體的等到有時間吧”,未正面回應。
叫花雞:商標已被一集團買走
公開資料顯示,“叫花雞”已傳承6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洪武時期。 2002年,李氏傳人李永明創辦阜陽宏達食品有限公司,注冊“叫花雞”商標,此后認定為“中華老字號”,系當時全國瓜子行業唯一的“中華老字號”商標,也是安徽省著名商標。
公開報道顯示,從2015年開始,李永明和阜陽宏達食品有限公司陷入借貸糾紛。同年6月28日,經法院授權評估,該商標價值為60萬元。2019年2月,阜陽當地媒體報道稱,“叫花雞”商標被拍賣,買受人為蘇州優爾集團有限公司。根據當時報道,此次拍賣,是阜陽市首例商標司法拍賣,也是安徽省首例中華老字號司法拍賣。
實施
原則每3年認定并公布一次
2023年2月,商務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辦法》提到,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遵循“自愿申報、自主創建、優中擇優、動態管理”的原則。同時,創建企業應當體現品牌示范性、企業代表性、行業引領性,注重理念、設計、研發、工藝、技術、制造、產品、服務、經營、營銷、管理等各方面創新,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彰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辦法》規定,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原則上每3年對中華老字號開展復核。對復核中發現已經不符合中華老字號條件的,商相關部門作出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收回中華老字號標識使用權及牌匾的決定。
商務部作出暫停或收回中華老字號標識使用權、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決定的,在商務部中華老字號信息管理系統中通報并在商務部網站向社會公布。
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的,自決定作出之日起兩個申報周期內不得再次申報中華老字號。
規劃
12條舉措促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根據安徽省商務廳官方網站消息,我省已正式出臺《關于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的若干舉措》,新政策提出12條具體舉措,促進老字號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新政策提出,到2025年全省累計培育中華老字號30家以上、安徽老字號500家以上,形成一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品牌影響力大、彰顯安徽特色的老字號骨干企業。
新政策提出,要鼓勵家庭作坊型老字號向企業化轉變,支持家族式老字號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向現代化企業轉型,推動國有老字號企業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組織形式和法人治理結構。
此外,將老字號網點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及商業網點規劃,在舊城改造中注重對老字號原址原貌的保護,盤活老字號歷史風貌建筑,制定保護性修繕等支持政策,做好綜合開發利用。
觀點
守正固本,堅持傳統
老字號,不僅是歷史的傳承,口碑的積累,也是品質的積淀。當前的發展面臨哪些挑戰?安徽從事老字號品牌保護的一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可簡單歸納為企業的體制機制、品牌的地域影響和產品的創新發展三個方面。
就體制機制來說,他表示,老字號企業有很多是家族傳承或是師徒傳承,從管理和規劃上都存在局限性。同時,老字號品牌的影響力,可能就局限于單一地區,好一點的是全省范圍,“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安徽相對來說,還是與江浙滬這類老字號事業發展較為先進的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老字號的產品而言,具有歷史文化傳承,這是積極的方面,但也有局限。“比如,之前很多老字號點心都是重油、重糖的,但這和現在健康飲食的觀念是不相符的。”他表示,如何讓老字號產品在新時代既發揚自身的歷史文化價值,又順應消費者需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老字號的可持續發展,該業內人士歸納為“守正創新”。其中,守正為守正固本,不忘初心,堅持傳統。“老字號當中有很多是非遺項目,有著自己獨特的技藝傳承,這是需要堅持和繼承的部分。”比如安徽某知名白酒釀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不僅有師徒傳承,還與高等院校開展戰略合作,在食品發酵領域共同開展課題培訓,培養高等技術人才,并進行相關科研。
而創新,則意味著突破發展。“合肥的某老字號品牌,在堅持產品品質的前提下,根據消費者需求不斷的創新開發新產品,豐富產品品類,開發系列產品。”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攝影報道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