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0月26日上午,從江西南昌經景德鎮開往安徽黃山的昌景黃高鐵進入試運行階段,據工作人員介紹,經過一到兩個月的試運行,可能在今年年底正式開通。昌景黃高鐵全線共設11站,除南昌南、景德鎮北、黃山北為既有車站改擴建,其余南昌東、進賢北、余干、鄱陽、樂平北、浮梁東、祁門南、黟縣東均為新建車站,昌景黃高鐵的開通對于皖贛兩省之間的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對安徽省來說,不僅打通了南大門的最后一公里,并且讓祁門縣與黟縣終于提速邁入高鐵時代。
10月24日、25日,大皖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祁門南站與黟縣東站,了解了建設情況和站內設計。
祁門南站:離城區僅2公里
祁門南站航拍(上海鐵路局宣傳部供圖)
祁門南站為線平式站房,站房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站場規模為2臺4線;設10m寬進出站地道1座。站房整體造型由“門”字形體演變而來,通過“M”形線條寬細變化彰顯站房張力,茶色翻邊的門式輪廓鑲于站房上,結合站房兩側江河涌向閶門的獨特環境,用“一碗金邊鑲于祁兩杯茶飲涌為門”的建筑語言豎立起這座“古徽州南大門”。祁門南站內部融入竹林、馬頭墻等元素,長長的通廊仿佛徽派民居巷道,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四水歸堂”的天井場景采用灰色小青磚及窗格造型展現“白墻黛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明清徽派建筑意境。白色的水磨石地面加之以茶葉形態的花格磚點綴,候車大廳吊頂弧形疊級造型,結合茶色燈槽勾勒出茶園梯田的輪廓讓人感受到祁門濃厚的茶文化元素。
祁門南站候車大廳內
祁門南站在設計時充分的考慮到了老百姓的出行問題,從車站到城區只有兩公里,居民上車即為方便。“我們為了在最合適的位置建高鐵站,可以說是削平了一座山頭,在山中間開辟出了一條道路。” 祁門縣高速鐵路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耿雙平介紹說。
祁門南站站臺
祁門縣位于安徽最南、黃山最西,是安徽最邊緣的一個縣,原本交通極為不便,祁門縣歷來經濟較為不發達也與交通不便有關,原本只有一條國道一條省道,后來修了高速公路,昌景黃鐵路修通以后將極大程度的改變祁門縣交通落后的歷史。很多人原本只聽說過祁門紅茶,但是沒有到達過祁門,祁門紅茶原本要通過水運到鄱陽,從九江湖口轉出,進長江,到武漢,再流通到全國各地,茶葉運輸時間長帶來了很多風險,并且不利于外銷,高鐵開通后,聞名世界的祁門紅茶,也將打破原來交通運輸的限制。原本從皖贛線到南昌大概要6、7個小時,高鐵開通后將縮短到一個多小時。
作為祁門人、也是高鐵建設的親歷者耿雙平十分激動地說:“在兩個月后,打開12306,就能查到我們祁門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小縣城能夠在12306上有一席之地,該是多么幸福啊!”
黟縣東站:預計一年載客200萬人
黟縣東站進站口外
黟縣東站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鎮葉村附近,是未來昌景黃高鐵和池黃高鐵的交會站。黟縣東站為線側下式車站,車站呈南北向布置。站房總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站場規模為2臺8線。黟縣東站站房設計圍繞“鄉月”主題,表現出如中國水墨畫般的黟縣特色古村落的整體印象。屋頂的天際線對徽派建筑層層錯落的馬頭墻意象進行現代化演繹;兩側立面的開窗呈現出國畫暈染的效果,同時又對黟縣傳統建筑粉墻黛瓦的重現;中部的圓拱造型抽象于西遞宏村中拱橋與拱門,追求不與山爭勢,欲與水共生的建筑形象,同時又有水過人來的美好寓意。站房內部隨處可見徽派建筑元素,如拱形檢票口、馬頭墻自助服務區、楹聯匾額、磚雕等。
黟縣東站站臺
據蕪湖車務段黟縣東站站長凌長風介紹:“一進候車大廳迎面是一副對聯:黃山北峙,白岳南連,水復峰回龍蓄勢;高鐵飛歌,征程提速,風馳電掣鳳開屏。講述的是黟縣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高鐵開通后將帶來的巨大變化。”
黟縣高鐵開通后將帶來哪些巨大的變化,相信對旅游行業帶來的影響會是非常直接的。“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豪邁壯闊的李太白稱黟縣為“小桃源”,世人盛譽黟縣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宏村作為徽州古村落代表,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據黟縣鐵路建設辦公室主任胡立中說:“在2018年,黟縣一年的旅游人次就達到了1400萬,凈人數大概在318萬,而今年截止9月30日,西遞、宏村兩個景區接到游客就突破了300萬,預計今年來黟縣旅游的總人數將達到500萬人。高鐵將在12月份開通,我們預計一天大約有6000人,一年大約有200萬人可以坐上高鐵來,高鐵的開通將大大促進這里的旅游人氣。”
沿線建有安徽最長高鐵隧道
10月24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橫跨祁門縣與黟縣的西武嶺隧道,這是昌景黃線上最長的Ⅰ級風險隧道,也是目前安徽省高鐵最長隧道,全長12.6公里,經過石山向斜、松川背斜、山背向斜、倒轉背斜、觀音橋褶皺等發育地段,同時穿過8條斷層,11條節理密集帶,13處巖性接觸帶,地質情況極為復雜,施工風險和難度都極高。
西武嶺隧道黟縣口
西武嶺隧道于2019年5月開工,2021年12月貫通,2022年2月全部建成,歷時33個月。中鐵八局昌景黃二標副指揮長李忠生在現場介紹,西武嶺隧道是斷面形式單洞雙線,隧道最大埋深515m,最小埋深5m。隧址為典型的皖南中低山丘陵區,山體陡峻,地形起伏大,在工期最緊張的陶家嶺斜井、新莊橫洞工作面采用四臺三臂鑿巖車、錨桿施工臺車、拱架安裝臺車等多種大型隧道施工專業設備同時作業。
據耿雙平介紹,昌景黃高鐵在安徽段穿過大小隧道25座,橋梁7座,穿越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穿越三個縣級自然保護區,穿過多個生態紅線和建設紅線,施工過程中克服了很多復雜情況,同時重視生態保護,在施工前進行了反復的方案優化選擇。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